但實際上呢。
天文望遠鏡對基座的要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
哪怕是在後世,普通天望遠鏡基座的核心也只是道布森底座加中垂而已,主要是用它來跟蹤天體發生場旋。
後世很多天文愛好者搞的車載望遠鏡沒條件配道0.5v以上的布森底座,靠墊高底座一側的辦法就能勉強起到這種效果。
又比如在18世紀。
赫謝爾製作的那臺繪製了銀河系結構圖的天文望遠鏡,壓根就是架在一臺木車上搞定的,有些類似大型的投石器。
那架望遠鏡的規格是直徑1.22米,長度12.4米,比徐雲這架還要大一些呢。
現代的生產力水平高, 各方面的要求自然就會追求精細化。
但古代的學科發展水平相對有限, 拿現代目光去要求古代是沒太過必要的。
就像參加高中800米跑步一樣, 本身平臺水平不高, 有必要去穿十五萬的運動鞋嗎?
以宋代或者說11世紀全球的科學認知水平來說。
太過高深的知識反而會害了他們,這屬於時代的侷限性問題。
當然了。
比起赫謝爾那個窮逼, 徐雲他們的望遠鏡至少不會慘到用木頭來做鏡筒——徐雲用的是鐵。
同樣,還是回答那位提出基座問題的讀者的另一個問題。
直徑1米、長度十米、厚度2厘米的空心圓柱體積是0.61544立方米,一立方米鐵的重量是7.8噸。
做個基礎的乘法,可以得出製作望遠鏡消耗的鐵大概是五噸左右。
宋朝是華夏炒菜正式開始向平民階層普及的朝代,其核心原因便是因為宋朝的鐵產量很高。
舉個栗子。
宋熙寧3年...也就是1069年起,朝廷在全國各地設鑄錢監26處,歲鑄銅錢五百多萬貫,鐵錢80多萬貫。
宋朝所鑄鐵錢是一貫25.5宋斤,約合15.3公斤的大鐵錢,按85萬貫計算有1.3萬噸。(論文doi:10.13850/.chinum.2005.04.010)
因此五噸多的鐵別說小趙了,老蘇都能不費多少力氣的湊齊。
視線再回歸原處。
在從徐雲樓下得知了望遠鏡的進度後,小趙的眼中頓時揚起了一絲喜色與期待。
與刻意裝出的浪蕩子人設不同。
他對於徐雲提出的科學一說,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比如在徐雲沒到之前,他便拉著小李體驗了一番高精度的顯微鏡,觀測的依舊是驢兄的小蝌蚪。
不過他與老蘇有些相似,相較於微生物和細胞,更要對抬頭可見的天穹更感興趣一些。
隨後小趙想了想,又對徐雲問道:
“王公子,在來院子的路上我遇到了校尉大人,聽說這些天......”
“你搞出了一些好酒?”
........
注:
......某些讀者的腦回路別那麼大好不好,輸入法的問題有些時候會把‘他’打成‘她’,結果就有人猜測我被女拳威脅然後屈服了?黑人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