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則說:不是的,是地球的質量使得地球周圍的四維時空產生彎曲了,所以徐雲才會掉下來。
徐雲(物理術語叫做測試粒子)從樹上落下,在四維時空裡看來,徐雲走了從樹上某點的某時刻到地面上某點某時刻的最短距離。
也就是徐雲按照四維測地線在運動。
這個四維的測地線運動在三維空間的投影,就是徐雲從樹上落下的運動軌跡。
因此在後世,萬有引力在三個力學中的解釋也是完全不同的。
小牛的經典力學中,認為引力是由質量產生的一種基本力。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則認為引力是由於時空彎曲導致的。
而量子力學則認為,引力是物質之間交換引力子產生的。
以上觀點孰對孰錯不可知,如今仍然在爭辯——《science》在2018年在創刊125週年之際。還把這個問題歸到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沒錯。
和腳踏車一樣,就是這麼個初中物理就會提到的問題,如今的科學界依舊沒有具體的定論。
而在以上三點鐘,經典力學對引力的定性範圍較為侷限,很多時候甚至用不上經典力學。
因此老是有些人囔囔廣義相對論否定了經典力學,這其實是個很無賴的說法。
甚至在徐雲上輩子寫的一本里,主角穿越見到了小牛,結果都有一些人評論‘你去找牛頓幹啥,經典力學根本就是扯淡’。
實際上。
判斷經典力學對不對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看它有沒有現實價值就行了。
它能讓你造飛機,開坦克,讓你建了幾十米甚至數百米米的高樓,讓你潛到水裡很深很深。
可以運用在我們宏觀世界的各個領域,所以它就是非常成功的。
至少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宏觀世界,你可以絕對相信它。
還記得那個單擺實驗嗎:
把單擺換成砍頭的刀,然後放出去。
再把脖子架在它原來的位置高0.01公分,你敢不敢做?
反正徐雲敢做,而且還真做過,不過用的是人頭大的鐵球。
而比起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討論的是更廣闊的一個範疇。
也就是高速的微觀世界,動不動就是十的八九次方的事兒,所以經典力學就不太好用了。
總而言之。
三者各有適應的領域,經典物理在生活中依舊堅挺且必須。
考慮北宋時期想要了解微觀世界或許還有一些可能,但想要了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嘛.......
除非老蘇能吟詩苟到一百三十歲,否則壓根不可能。
因此徐雲的想法便是將引力在經典力學的範疇裡論述,一切按照經典力學為基礎框架進行知識的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