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老都管幾乎動用了老蘇在職時所有的關係,才湊到了幾個類似球形的玻璃瓶。
反倒是銅管的相關過程沒啥難度,謝老都管直接從府院的庫房裡便找出了幾根銅管。
老蘇雖然是個清官,但家底還是相當豐厚的,畢竟這是宋朝嘛。
按照先有的物價換算,老蘇的年收入大概等同於後世稅後800萬,這種工資哪怕在北上廣都算是高收入群體了。
隨後徐雲將幾個物件組合成了一個簡單的蒸餾裝置,將謝老都管從汴京第一酒樓樊樓買來的白酒倒入了燒瓶裡。
在元代以前,華夏古代的酒水基本上都是發酵酒,高度在十度上下。
有些還帶著不少的糧食渣子,所以才會被叫做‘濁酒’。
謝老都管買回的幾壇酒濃度大概接近二十度,使用的是麩曲釀製,基本上可以說是現今能找到度數最高的酒水了。
簡而言之.....
將就著用吧。
一切準備就緒後。
徐雲墊上石棉網,在簡單改造的灶臺上點起了火。
老蘇則跟個好奇寶寶似的在邊上看來看去,側著腦袋看了會兒燒瓶:
“王林,你這在杯底墊上石棉的意義何在?”
徐雲一邊調控著下方的火量,畢竟這年頭可沒有酒精燈這玩意,一邊對老蘇解釋道:
“主要是為了防止蒸餾燒瓶...就是這幾個玻璃瓶因為受熱不均勻而破裂,起到分散熱度的作用。”
老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接著想了想,走到灶臺的另一側。
隨意選了口鍋,將它翻面。
可以明顯看到,鐵鍋中間部位的痕跡要比邊緣重很多。
“受熱均勻...均勻...”
看著手中的這個鍋,老蘇忽然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似乎還有很多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兩刻鐘過後。
第一批酒水順利蒸餾成功。
徐雲將酒水倒出了一小杯,遞給老蘇:
“您嚐嚐?”
老蘇頗有興致的接過酒杯,先是放在面前打量了一會兒,方才放到嘴邊,輕輕的抿了一口。
幾秒鐘後,這個小老頭頓時眉頭一揚:
“好烈的酒!”
徐雲見狀,微微點了點頭。
頭批蒸餾的酒水度數大概能達到35度,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無疑是相當相當烈的酒水了。
同時因為蒸餾了一次,這種酒也被稱為一鍋頭。
沒錯。
一鍋頭。
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所謂的二鍋頭並不是牌子,實際上指的就是經過第二輪蒸餾出的酒水,度數大概在5663之間。
沒用的知識又增加了.jpg。
隨後徐雲將這批蒸餾好的酒再進行了處理,進行了第二輪蒸餾。
第二輪蒸餾的時間明顯要比第一輪長不少,足足半個時辰過去,二輪蒸餾方才成功。
接著是第三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