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李世民、皇后長孫氏又查皇宮內有老幼宮娥、綵女共三千人,大多是隋帝在民間強徵的民女,於是傳旨這些宮女歸還原籍,並鼓勵她們與軍中青壯男子婚配。
自此,大唐臣民交口稱讚、人心悅服。
長安城南山北麓
一支皇家儀仗隊行進在路上,在隊伍中有一頂黃色的大型車駕,原來這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皇后長孫氏出城到觀音禪寺進香祈福。
這支威武雄壯的皇家儀仗隊由先導儀衛、引駕儀仗、車駕、後衛部隊組成。
先導儀衛是先頭儀仗隊,開道的車裡乘坐著京城地方官京兆尹。隨後是兩隊騎兵與六行步甲隊,其作用是及時清理道路,保障後面的皇帝出行順利。緊隨其後的兩排士兵各自手持一面龍旗。龍旗的後面又是專用車隊,包括指明方向的指南車、記裡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等。每輛車均由四匹馬牽引,上有駕士和匠人。
先導儀衛的後面接著引駕儀仗。引駕儀仗以樂、仗為主,陪同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員也在其中。引駕儀仗的前導是十二排騎著駿馬,手執佩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騎兵衛隊。
騎兵衛隊之後是一支龐大的鼓吹樂隊,兩名鼓吹令在前面指揮演奏。樂器以各種鼓為主,有鼓、大鼓、鐃鼓、節鼓、小鼓等,還有吹奏樂器笛、簫、胡笳,長鳴和中鳴等號筒,橫笛、篳篥等管樂器及金鉦等打擊樂器。
樂隊的後面是黃幡(下垂狀的長方形旗幟)、彩幢(羽毛裝飾的旗幟)、旌旗組成的旗陣。旗陣之後,又有分列左右的青龍旗和白虎旗。兩面旗幟的後面是隨行的朝廷官員隊伍。在這支隊伍中間,還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引駕儀仗的後面才是太宗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帝車駕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警衛森嚴,玉輅由太僕卿駕馭,前後有很多駕士簇擁,兩側由左、右衛大將軍護駕。緊隨玉輅的是禁軍(御林軍)的高階將領和宦官。護駕官員的外圍佈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配備有弓、箭、刀、槍等兵器。禁兵的後面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然後是皇帝的專用車駕,包括方輦、小輦、金輅、象輅、革輅、黃鉞車、豹尾車等。左、右威衛都尉各率二百名兵士,分別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隨豹尾車作為掩後。這支車駕隊伍中,還有一些朝廷官員騎馬隨車而行。
走在儀仗最後的是後衛部隊,兩名將軍分別統領左、右廂步甲隊,分作前後兩個方陣,士兵均盔甲明亮、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持弓弩、刀、盾,每隊士兵裝束鮮明,相間排列。中間為左、右廂黃麾仗,分別手持孔雀氅(用羽毛製作的旗幡)、鵝毛氅、雞毛氅等。黃麾仗後為殳仗,五百兵士手持殳等儀衛兵器。
最後則是諸衛馬隊左右廂二十四隊騎兵和十二支旗隊組成的旗陣。每支旗隊的旗標分別是瑞獸,如辟邪、玉馬、黃龍、麒麟、龍馬、玄武、金牛等。旗陣後,又是由步甲兵組成的黃麾仗,並有騎兵護衛。
這支彰顯著大唐威儀的五千人皇家儀仗隊行進途中,儀仗樂隊鼓、磬、笛、簫聲齊鳴,引來京城萬民百姓夾道圍觀,一時盛況空前。
終南山
“皇上,前面就是鳳凰嶺羅漢洞了。”隨侍的一名官員貼近玉輅的車簾,向車駕裡面的唐皇奏報。
“陛下,觀音禪寺就在前方,咱們這就到了。”
與唐皇同乘玉輅車駕的長孫皇后笑道,那朵大紅牡丹花在她的髮髻中微微顫動。
在近侍的攙扶下,唐皇李世民與皇后長孫氏攜手走下玉輅車駕。
藍天白雲,秋高氣爽,山勢逶迤,微風習習,終南山的秋景令人心曠神怡。
唐皇手搭涼棚眺望終南山,見鳳凰嶺一峰突起如同觀音菩薩打坐;環顧間,兩側環抱的山巒,猶如青龍、白虎左右守護。
觀音禪寺背靠終南山鳳凰嶺,東鄰豐德寺、淨業寺,西望草堂寺,遠眺中,禪寺幽靜宜人,道氣浩然,承襲了古風。
唐皇不由地讚道:“這裡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一路步行,唐皇與長孫皇后來到了觀音禪寺,觀音禪寺的住持與全體僧人早已等候在寺門前。
“阿彌陀佛,貧僧法見見過皇上、娘娘!”觀音禪寺的住持法見大和尚一身景藍袈裟,稽首合十與唐皇、皇后見禮。
法見和尚滿面笑容,右手一伸,邀請道:“皇上、娘娘親赴本寺,一路勞頓,還是先請到內室品茗歇息吧。”
“大和尚,你這裡可是風水寶地哪。”唐皇揹負雙手,一邊說著話,一邊觀摩著寺內的建築。
“陛下過譽了,貧僧可不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