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小心翼翼看著朱秀:“老朽一番拙見,還請朱縣公指教!”
朱秀笑了笑,這陶谷總算是有些眼界。
放下茶盞,朱秀慢悠悠地道:“陶公所言還是有道理的,不過具體應該怎麼做,又為什麼這麼做,還是要回去再三思考!關於這個問題,在下個人想法其實很簡單,四個字而已,先南,後北!”
陶谷精神大振,趕緊用心把朱秀的話記住。
他明白這是朱秀在故意給他洩露大考命題,可不能疏漏。
朱秀語重心長地道:“當然,具體戰略佈局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因勢利導,靈活調整!
總之,淮南地區人口稠密,物產富饒,先取淮南於我大周而言最有利!之後,就要看天下形勢再做考量。”
朱秀點到即止,饒有深意地微微一笑。
陶谷眨巴小眼,似乎明白了什麼。
“敢問朱縣公,陛下大考,莫非只有一題?”陶谷又小聲問。
朱秀臉色嚴肅,沉聲道:“我等做臣子的,要體諒陛下為君之難,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眾臣商討平定天下之策,已經極為不容易,哪能太過繁重,使得陛下勞累?
我等臣子平時各有公務,自然也不能在大考一事耗費時間,君臣皆是不易,要相互體諒,切記切記!”
陶谷愕然,有些明白了,又似乎有些不明白。
朱秀也不理會他,道了句送客,就負手自顧自地回後宅去了。
馬慶笑呵呵地送他出府,陶谷也只能心事重重地離去。
朱秀到史靈雁屋中探望小閨女,也沒有心思跟陶谷掰扯太多。
話都說到這份上,若是陶老頭還猜不透,只能說他資質魯鈍,不堪大用。
又過兩日,宮裡傳下旨意,詔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於三日後己時集中到大慶殿,由皇帝陛下親自主持,對百官來一次大考。
中書侍郎朱秀、宰相王溥牽頭主評,中書門下和六部各有官員參與評審。
除加同平章事銜的朝官,其餘官員全都要參加大考。
訊息一出,朝野震動,畢竟這樣針對百官的大考甚是少見。
因為有了朱秀的干預,此次大考比歷史上那次規模更大,也更為正式。
目的不只是要百官建言獻策,還要考教京官們的學問水平,是騾子是馬,都得牽出來熘熘。
誰有真才實學,誰又是繡花枕頭一包草,大考以後,一目瞭然。
百官們叫苦連天,沒想到辛辛苦苦做了官還是無法安生。
又是在皇帝陛下親自監督下寫作,關鍵是題目還不知道,叫人心中忐忑啊~
當日就有各種人以各種名目前來拜會,朱秀早就料到有此局面,沒等宮裡旨意明發,他就帶上妻女邀約李重進一家,出城遊玩去了。
順帶著也讓馮青嬋散散心。
馮道病故,她和馮平父女,或許是馮家最為傷心之人。
李重進的職務也有變動,調任歸德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成為使相,不日即將赴任亳州。
他還兼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名義上仍然是侍衛親軍的最高統帥。
可誰都知道,一旦調離開封,這個官銜不過是加恩而已,根本不掌實權。
殿前司成立,禁軍大改在即,李重進卻在關鍵時刻離開京城,前往亳州赴任,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
這件事朱秀毫不知情,等到朝廷明發旨意才知道。
而且據他所知,柴榮在做此決定前,只是把李重進召進宮,兩人聊了大半宿,第二日天亮李重進才出宮。
除此外,柴榮沒有和任何人商討過。
訊息傳開,京城謠言四起,對李重進很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