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歷史程序裡,趙匡胤取得渦口大捷後,再度領兵攻打除州。
皇甫暉在明知周軍戰力強悍,趙匡胤勇勐的情況下,還敢出清流關與敵軍野戰,使得趙匡胤有機會抄長空山小路繞到清流關後,前後夾擊大敗唐軍。
這足以說明,皇甫暉不服老、總以為自己還是當年縱橫魏博三鎮的悍將。
趙匡胤這種無名小卒,他根本不放在眼裡。
換成朱秀領軍來攻,更是名聲不顯,還是個文士
,皇甫暉就更加不會放在心上。
受劉彥貞兵敗正陽影響,皇甫暉這一次倒是沒有貿然出擊,本想固守城關,可怎麼也沒想到,周軍會連夜走陡峭艱險的長空山小徑,繞到關後來攻。
更不會想到,周軍裡有史向文這般的絕世勐人,殺得唐軍徹底膽寒。
之後的下坳口半道伏擊,假借唐軍名義賺開除州城,則是一日之內發生的事,也是清流關被破後的連鎖反應。
當時的姚鳳早已慌亂心神,加之畏懼皇甫暉兇名,才讓朱秀撿了便宜。
這其中的確有巧合,但更多的,則是朱秀死死拿捏住皇甫暉的性格弱點,做出的一次奇巧戰術配合。
靈感則是來源於原本歷史上屬於趙匡胤的除州大捷。
摸著趙大過河,自然無往不利。
只不過,前世趙匡胤踩著皇甫暉和姚鳳成就赫赫威名,這一世,朱秀半路截胡,成就一番戰場傳奇,威名大震江南。
往後,恐怕不會再有哪個敵軍將領,把朱秀當成個初出茅廬的戰場新人,認為他文人領兵無所作為。
誰還敢說,耍筆桿子的就不會耍心眼玩手段,指揮槍桿子殺人?
除州大捷就用實事告訴他們,世上當真有文武全才之人。
馬仁瑀趁機又丟擲幾個問題,都是關於淮南戰事的,有些還涉及到今後周軍的戰略佈局,事關機密。
朱秀毫無保留,與他暢談直到傍晚。
翌日一早,朱秀辭別趙匡胤、趙普、竇儀等人,和韓令坤領兩萬兵馬離開除州城。
按照原定計劃,朱秀只帶史向文和一隊親兵,趕赴濠州周軍大營面見柴榮。
韓令坤和米信則率軍前往除州以東一百多里處的六合駐紮。
可出了除州城沒多久,朱秀就改變了計劃,讓韓令坤率領兩千騎軍先行,直奔揚州,米信則率步軍隨後跟來。
韓令坤大吃一驚,忙問道:「揚州乃江北重鎮,想必駐守不少唐軍,我只帶兩千騎軍去,未免太過冒險?」
朱秀笑道:「江南缺馬,唐軍缺乏像樣的騎軍,你率騎軍日夜兼程趕赴揚州,唐軍反應不及,說不定有便宜佔。
【鑑於大環境如此,
之前駐守揚州的唐軍,一部分在天長被殲滅,一部分被皇甫暉調往除州,我料唐軍目前佈置揚州的兵馬不會太多,有個四五千就不錯了。
萬一唐軍集結迅速,在揚州紮下重兵,你也可以依仗騎軍速度優勢,從容撤離。
揚州富庶,一路上的補給,想必不用我多說。
但須記得兩條,莫要戕害百姓,莫要驚擾李氏和南吳楊氏的陵寢。
如此一來,可保我軍名節不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