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廣順三年臘月末,帝崩於滋德殿,聖壽五十一。
柴榮召集文武重臣,請出大行皇帝遺制,由馮道當殿宣佈:“晉王榮可於柩前即皇帝位,服紀月日一如舊制......”
柴榮奉遺命即皇帝位,改廣順四年為顯德元年,大赦天下。
隨即,頒佈一系列升賞制誥。
南陽王安審琦進位陳王,移鎮襄州;淮陽王符彥卿進位衛王,任天雄軍節度使;荊南高保融進封南平王;夏州李彝殷進封西平......
朱秀晉爵正二品開國縣公,其餘有過元從功勳的節帥重臣或加同平章事銜,稱使相,或晉爵國公。
朝中宰相也有調整,馮道加守太師依舊位列宰臣第一,範質加尚書左僕射位列第二,端明殿學士王溥奉大行皇帝遺命,擢升中書侍郎,加同平章事,進入宰相班列。
澶州鎮寧軍節度使鄭仁誨回朝出任樞密使,加同平章事。
新朝四宰相,馮道第一,範質第二,王溥第三,鄭仁誨第四。
軍務方面,王仁鎬調任永興軍節度使;武德使王令溫調任陳州節度使。
李重進調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領武信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樊愛能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洋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何徽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利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
殿前都指揮使由左衛大將軍、駙馬都尉張永德接任。
各省監部寺主副官皆有變動,大周朝廷新一屆主政班底以最快速度完成組建。
~~~
滋德殿內,大行皇帝梓宮前,柴榮守孝服喪。
朱秀一身縞素,步入殿中,下拜叩首,輕聲道:“萬請陛下節哀!”
短短數日,柴榮消瘦許多,面容哀慼,兩頰顴骨微凸,不經意間流露的眼神卻越來越銳利。
“平身吧。”柴榮嘆息一聲。
皇帝還跪在巨大的靈柩前,朱秀自然不敢起身,只能陪在旁邊繼續跪著。
今日一早他就接到晉爵詔書,特地入宮叩謝皇恩,順帶著探視新君。
自從先皇大行,柴榮正式即位掌權,忙於安排國喪事宜,對舊臣老臣進行升賞安撫,還要應付一套流程繁瑣的禮節,忙得兩腳不沾地。
直到今日才得空在滋德殿內為先帝守靈,朱秀探聽清楚,匆忙進宮面聖。
柴榮往身前火盆添了把黍稷梗,輕聲道:“先帝臨終前叮囑,國喪應從速從簡,梓宮不許久留殿中,陵寢不用石柱,只用磚石,用瓦棺紙衣入葬便可。
也不要守陵宮人,不許起石人石獸,召山陵附近三十戶百姓為陵戶,世代看守灑掃。
神道碑上只需鐫刻:‘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
朱秀,如此薄葬先帝,朕於心不安啊....”
朱秀拱拱手道:“陛下事父極孝,一向為天下人稱道,既然先帝臨終遺命,為人子、為人臣只需照辦即可。
先帝節素勤儉,必將為天下臣民稱讚。”
柴榮面色疲倦哀慟,喃喃道:“先帝有感於李唐十八代帝王陵墓大多遭遇毀壞,欲效漢文帝薄葬之法,只是先帝征戰一生,操勞一生,如今山陵崩,朕想極盡哀榮,又擔心違背先帝臨終遺命,著實為難啊!”
朱秀安慰道:“先帝命陛下監國時曾感嘆:‘吾無恨矣。’說明先帝在俗世之事已了,該去往生國度安享極樂,陛下只需遵照遺命料理,無需顧忌其他。”
柴榮呢喃道:“當真如此?”
“先帝遺命朝臣皆知,陛下無需擔心。”
柴榮沉默片刻,嘆道:“既如此,就遵照先帝遺命辦理吧。
先帝命朕在河中蒲州、鄴都各葬一副劍甲,澶州葬通天冠、絳紗袍,東京葬一副平天冠、袞龍服,你代朕去蒲州,李重進去鄴都,張永德去澶州,開封由朕親自主持,你們各代朕去完成先帝遺命。”
“臣遵旨!”朱秀叩首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