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此消彼長。
【小鮮肉】的市佔份額增長了,那他們的市佔份額就會降低。
馬太效應下,他們這些社群生鮮品牌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這些社群生鮮品牌也是有苦說不出啊,折騰要死,不折騰死得更快。
………………………………………………………………………………………………………………………………………
想要加盟【小鮮肉】的投資者很多,但是【小鮮肉】公司這邊,卻不盲目擴張,沒有做出像某些社群生鮮品牌那種不要臉的吃相來。
某個社群生鮮品牌——【q大媽】,透過【不賣隔夜肉】的口號和社交媒體宣傳爆紅起來後,也是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同樣有很多投資者加盟了【q大媽】。
一開始還勉強有些賺頭,但兩個月後,500米範圍內就出現了另一家【q大媽】,再隔一段時間後,可能一個社群就有好幾家【q大媽】。
像在陽城和彭城這兩個越省的一線城市裡,就被塞入了1000多家【q大媽】,有些店鋪直線距離都不超過250米。
要知道,【小鮮肉】在這兩個一線城市裡,加起來的門店數量也不過在500多家左右。
【q大媽】塞入這麼多家門店,可謂是喪心病狂。
雖然這樣一來,【q大媽】的市場佔有率是提升了,競爭壁壘是建立起來了。但是,加盟店的盈利能力也下降了:很明顯,一隻蛋糕一個人吃和十個人吃,吃到口裡的份量是不一樣的!
【小鮮肉】當然是不做這個事情的。
大家都賺不到錢的生意是走不長遠的。
【q大媽】的高層可能是抱著撈一筆就走的心態,但是【小鮮肉】這邊,在吳思源的調教下,還是有相當高的社會責任心的。
再說了,蘇世賢可沒有忘記,【小鮮肉】之所以開放加盟,是為了儘可能地擴大覆蓋面積,協助關學列的農牧業發展事業部打好接下來的豬價戰爭!
所以第二期的【小鮮肉】加盟開放區域,都是二三線城市,乃至四五線的城市。
當然,根據城市消費力的不同,【小鮮肉】的加盟條件也有所變化,加盟費和其他相關費用,都會有相應的減少,反正最終目的就是控制投資者的盈利情況,達到一種平衡。
加盟擴張帶來的門店數量是成倍數增長的。
【小鮮肉】從第1家到100家,到1000家,乃至到3200家,花了四五年的時間。
但是開放加盟之後,【小鮮肉】的門店數量從3200家,變成8500家,就只花了七個多月的時間。
而比【小鮮肉】更早運營的【神農果園】,目前門店數量也在3000多家徘徊而已。
平均下來,一個月開800家【小鮮肉】門店,一天開20多家門店,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特許加盟店。
加盟店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門店能達到盈利標準,生意最差的門店投資者一個月也能盈利個一兩萬元,生意最好的門店投資者,一個月的盈利超過了八萬。
一個月賺八萬,一年下來能賺接近100萬。
而他投資【小鮮肉】,也不過花了七八十萬,也就是說不到一年就已經完全回本,剩下來的都是純賺。
所謂有奶就是娘。
這個投資回報率已經相當高了。
所以【小鮮肉】的這些加盟商,對於【小鮮肉】公司的管理,都是舉雙手舉雙腳地贊同。
就算【小鮮肉】公司的管理要求比同行業要來的嚴厲嚴苛多也能接受。
畢竟有錢賺嘛!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2019年的9月了。
全國的豬肉價格在1、2月份的短暫震盪之後,從3月份開始,就開始一路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