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魏徵只是微微一笑,理都不理這個黃巒,而是對著李二陛下說道:「陛下,風聞奏事乃是本朝律例,此舉可以廣開言路,微臣衷心擁護!」
「可微臣也知道,風聞奏事亦要核實真偽,諸位監察御史根本沒有事實為依據。」
「雖然監察御史不因言獲罪,但這只是陛下開明之舉措,並不是律法的規定。」
「因此,若是事事都在沒有查清證據之前胡亂彈劾,豈不會使得百官人心惶惶,朝綱大亂?請陛下明鑑。」
此言一出,不僅是黃巒,在場的御史頓時變了臉色。
監察御史的職位之所以這麼吃香,便是風聞奏事不因言獲罪的權力。
任何官員,只要自己想去彈劾,那便可以毫無忌憚的去彈劾,反正自己只是擁有彈劾權。
最終的審判是要皇帝的乾綱獨斷,是對是錯都由皇帝決定。
但若是事事都得有證據才能彈劾,那他這個監察御史的權力將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此次彈劾楊帆欺壓百姓,殘暴無道,利用手中權力謀取不義之財……
這些本就是捕風捉影,哪裡能有真憑實據?
就算有,那也是江南士族有錯在先,讓人家楊帆抓住了把柄任人宰割。
正當黃巒不知如何是好之時,王隋
又開口道:「陛下,微臣不贊同侍中大人的說法,吾等御史本就有風聞奏事之權力,只要持心守正,本著嚴謹公正的態度去彈劾,這就是咱們監察御史的職責所在。」
「至於有沒有真憑實據,那是後面官員核查以後的事兒,與我們監察御史無關,因此微臣請求陛下頒旨嚴查,把楊帆押解回京。」
王隋面上神情嚴肅正義,心裡卻得意的不行。
彈劾楊帆之前,御史臺裡是有了默契的。
雖然御史臺不是一個派系,但這裡的人幾乎都是世家出生,大家的目標一致的,為了維護世家的利益。
而楊帆在江南的一系列做派,完全就是在打壓和消滅世家。
這也是為什麼御史臺會聯合起來彈劾楊帆的原因。
李二陛下環視一週,目光陰沉,但並沒有決斷,而是開口道:「眾卿有什麼意見可以自由發言,朕聽著。」
王吉峰本來想讓一些官員咐合黃巒和王隋的意見,卻不想被武官這邊搶了先。
只見程咬金邁著大步出班,粗聲粗氣的說道:「陛下,俺贊同侍中大人的提議,如果沒有證據平白抓人,豈不是有違國法?」
「難道就憑著這幾個小子紅口白牙幾句莫須有的罪名,就將楊帆押解回京審查,老臣第一個不服!」
說到這風聞奏事,其實武將在這上頭可是吃了不少虧。
平日這幫武夫拎著腦袋在外面打天下,為的是啥?
不就是封侯拜將封妻廕子?
這些武將本來就是大大咧咧的性子,又沒有讀過多少書,平時行事難免隨意了一些。
可因為如此,武將經常被監察御史們當成攻伐的物件,整日尋找他們犯錯的時候。
只要有一點把柄,那就立馬被這些御史捅到皇帝面前。
李二比較英名,可能不會計較太多,但一頓申飭也是必須的,搞不好就是一頓板子外加降職降爵。
因此,武將是最看不慣御史臺的作風。
一時間,武將這邊又站出來好幾個,李績、尉遲恭、秦瓊等人一起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