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御史臺分為三部,監察御史屬察部,品秩不高而權力極大。
《新唐書》曾有載有載:「監察御史共十五人,除了御史大夫正三品,其餘皆正五品以下。」
「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官,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位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
簡單來說,這幫傢伙官價品級不高,但可以管百官,甚至可以管皇帝的一言一行。
【鑑於大環境如此,
彷彿天地之間就沒有他們管不到的!
最關鍵的一點,這幫監察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即使沒有證據也可以胡亂彈劾。
唐朝的風聞奏事,其實繼承了前朝的「三公風聞奏事之準則」。
根據記載,東漢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據傳聞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僚,稱為「風聞奏事」。
至南北朝時期乃成為御史的特殊權力。
到了隋唐朝,已經成為朝廷律法一樣的存在。
所謂的風聞奏事,顧名思義就是隻要聽說了,可以去核實,也可以不核實,都能作為彈劾官員的理由。
當然,單純的道聽途說的風聞奏事與有事實依據的風聞奏事威力當然完全不同。
尤其是對於楊帆這樣本來就有做過這樣的事兒,只是被人借題發揮,這簡直就是致命的。
謠言說多了也能夠成真的,這就是所謂的三人成虎。
更何況,朝中這麼多官員看楊帆不順眼,即使去查證,也不會維護楊帆。
到那時候,雖然不一定能把楊帆砍頭,但令其降職罷官,卻是輕而易舉的!
雖然皇帝可以強硬偏袒於楊帆,甚至是一意孤行力挺楊帆。
但是為了偏袒一個臣子,便與朝廷中大多數官員背道而馳,顯然很可能會導致朝堂變得混亂不堪。
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鑑於此,這些監察御史才有如此的底氣彈劾楊帆,甚至是進一步逼迫皇帝以後不要插手江南之事。
按照一般慣例,根據御史的彈劾內容,朝廷派官員進行核查,只要楊帆的事件屬實,皇帝就應該先暫時把楊帆撤職。
最起碼,楊帆不能夠再擔任江南道大都督。
一旦把楊帆撤回,這對於皇帝開啟江南的局面不啻於一個巨大的打擊。
畢竟,江南士族肯定不會同意皇帝再派自己的人前去治理江南。
如此一來,楊帆之前在江南所做的一切可就要白費了。
連續的彈劾讓大殿內的氣氛凝重到了極點。
只見門下省侍中魏徵走出班列,啟奏道:「陛下,根據大唐律,想要治一個人的罪,必須人贓俱獲、物證俱全。」
「如今根本沒有證據證明楊帆所做之事犯了國法,一旦輕易罷免一名封疆大吏,這如何能讓天下信服?是以,臣請陛下三思,等查清事實後再做決斷。」
監察御史黃巒頓時不幹了,趕緊出聲道:「中書大人此言差矣,您作為言官出身,自然是清楚御史臺之職責。」
「風聞奏事乃是本朝律例賦予監察史的權力,但凡朝中一品以下的官員若有違法皆可彈劾,何故楊帆便能例外?難道大人想要拋開大唐律法維護楊帆麼?」
此人牙堅齒俐,即便是面對魏徵這個門下省侍中也咄咄逼人!
魏徵是什麼人啊?
可以說是整個朝堂上最牛的噴子,豈會被黃巒這小小的手段壓制。
再說了,兩人的官價級別相差何止三級,如果真去計較,那他魏徵可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