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開銷,簡直是難以估量。
朱元璋軍戶制度,把將士們的糧食這塊,進行了轉移,但驛站的負擔,每年都要拿走大明財政將近三成的歲入。
這就是為什麼大明建國至今,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需要印刷大量的寶鈔進行虧空的彌補,一直到後面的寶鈔崩盤。
當然不可能說,所有的驛站都給民用,這裡就需要劃分一個分界線出來。
將民用和官用,進行一個區分。
區分之後,就是如何賺錢的方式了。
這一點,對於目前的朱英來說,要非常的謹慎。
因為這已經觸及到老爺子那裡了。
想要盈利,那麼就避不開將老爺子的定下的政策進行改動。
那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職業分配製度。
職業分配製度,將整個大明的人口,限制流動,而現在朱英就是想要辦法讓人口流動起來。
朱英知道,在老爺子看來,百姓們安安分分的待在本地,不要
四處亂跑,那就是大明的安穩。
可朱英非常清楚這其中的弊端,若是在開國之初,自然是利大於弊,但是休養生息二十六載的今天,已經是在阻礙大明的發展了。
更別說現在番薯等新作物的出現,將會極大程度的解開勞動力,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勞動力出現。
這些閒置的勞動力,在得到溫飽之後,肯定會想著謀取更多。
尤其是已經成長的青年一代更甚。
就在朱英想著如何跟老爺子述說的時候,門外傳來響動。
朱英抬頭看去,只見老爺子帶著信國公湯和出現。
「大孫,怎的到了咱門口,都不來看咱。」
朱元璋有些不開心的說道。
朱英到了乾清宮門口這事,自然不可能瞞過朱元璋。
朱英連忙賠笑道:「爺爺,孫兒在門口就聽到了爺爺的笑聲,難得見爺爺如此開心,便就忍住不去打擾。」
朱元璋聞言道:「你這孩子,咱還能有什麼高興的事情,不都是在聊你嗎。」
朱元璋一邊說著,一邊就自顧自的坐在大孫的旁邊,同時也招呼湯和入座。
朱英只能是尷尬的賠笑著。
「大孫這是在寫什麼章程呢,拿過來給咱看看。」
朱元璋掃到案臺上,方才朱英自己的一些記錄,便就隨口說道。
朱英心裡頭咯噔一下。
書案上寫的文書記錄,便是剛才朱英對於驛站的改造,還有關於驛站民用,以及如何盈利的方案。
朱元璋見大孫沒動靜,也沒多想,直接起身拿了過來,開始觀看。
看著看著,眉頭就皺了起來。
湯和坐在旁邊,很是安靜,跟透明人似的。
半晌,朱元璋才把上面的記錄看完。
出乎朱英的意料,這次老爺子並沒有發怒,而是問道:「驛站民用,大孫可是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