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接過開始翻看起來。
在這冊子裡講述的,正是關於大明進行海外大殖民的事情。
其中有關鍵的幾個點。
首先就是遠征的兵力。
朱英初步定下的是十二軍團,以十二生肖為名。
每軍團戰兵一萬,總計戰兵十二萬。
這是指戰兵,輔兵不包括在內,加上輔兵的話,大概在二十多萬左右。
朱元璋這裡才翻看了幾頁,眉頭緊鎖抬頭道:“封國?大孫可是想好了?這個先例一開,以後可就不好控制了。”
朱英解釋道:“只有足夠的利益,才能驅動這些家族們傾盡一切去支援遠征,那些蠻荒之地,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去管轄,還不如是交給他們。”
“這樣大明每年只需要向他們收取賦稅,如果全靠朝廷來治理,想來要不了多久,這些地方又會被當地的土著給奪回去,且如此之遙遠的距離,裡頭產生的貓膩太多,反倒是討不得好處。”
朱元璋聞言沉吟。
他當然知道其中的利弊,只是前朝歷代在敕封諸侯這一塊,早就已經驗證是錯誤的選擇。
商朝,周朝,幾乎都是亡於諸侯國之手。
漢朝吸取教訓,非劉姓不得稱王。
唐朝的藩鎮之亂。
其實每個開國皇帝,都在盡力避免曾經歷史中其他王朝犯下的錯誤。
朱元璋自然也這樣。
所以在看到朱英提出要分封諸侯國的時候,自然有些遲疑。
“咱們大明的情況和歷朝歷代都不相同,在秦之後,車同軌,書同文,說起來大家都是漢族,怎麼打都算是窩裡鬥。”
“窩裡鬥得狠了,就給了外族機會,這才有蒙元入主中原之事發生。”
“太過於龐大的版圖,朝廷是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尤其這些國家的文化,語言與我大明完全不同,在教化之上,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想要馬兒跑,就要給馬兒吃足草,大明想要更加遼闊的統治,那麼只能把更多的利益讓出來,這樣別人是誒了自己去做事,完全就不同了。”
“而我們大明內部的矛盾,也能夠轉嫁到外邊去。朝廷真正的核心,還是現在的大明。”
朱元璋沒有回答,而是再度拿起冊子接著看。
冊子裡寫著,並非是任何人都有封國的資格,首先要有大明侯爵,公爵的爵位,他們打下的地盤,才能向朝申請成立候國,公國。
侯國跟公國的範圍自然是有差別的,不過朱英還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定,只是模糊寫著須繳納全國三成賦稅進貢大明。
於此同時,不管是候國還是公國,都需要承擔教化之責,這一點將會受到大明的監督。
如若教化不力,朝廷可撤銷其國。
冊子裡寫的是大綱,一個方向,具體的細節還需要商量敲定。
朱元璋看完後久久無言。
如果把這些頒佈出去,那麼毫無疑問,大明將會成為一個軍國性質的王朝。
其中最為類似的,便就是秦朝。
秦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打仗,是因為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大刺激。
現在大孫搬出來的這一套,便是仿著秦朝的方式推成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