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跟藩屬國之間,很多程度上取決於宗主國的強弱。
宗主國強,則藩王強,藩屬國弱。
宗主國弱,則藩王弱,藩屬國強。
現在大明統御四海,威懾天下,擁兵兩百餘萬,這等強悍程度在整個中原王朝的歷史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是以周邊小國對於天朝上國,那當然是小心翼翼,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冒犯的舉動。
名義上,藩屬國為宗主國之臣子。
在這種情況下,寧王朱權在高麗的日子就非常好過了。
不過他也是帶著太孫的要求來的。
朱英沒有想著一次性就把高麗完全收歸入大明疆域,而是先讓朱權多多在高麗開設漢學堂,傳播漢語漢字。
這個時期的高麗,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都是說漢話,寫漢字。
之所以開設學堂,也是為了打破高麗貴族對知識的封鎖,讓普通人也能有接觸知識的機會。
高麗世家的情況,可比大明要更加嚴重,他們的等級制度更加的森嚴,上位者對下層的剝削強度很大。
這種情況,哪怕是延續到後世,高麗都一分為二了,也沒有出現變化。
朱英很清楚,如果從世家的角度去入手高麗,那麼只能短暫的得到高麗,這些世家最是喜歡叛亂無常。
奪一地易,奪民心難。
因此他只能暗中推動對高麗社會結構的衝擊,使其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後引導融入到大明中來。
這樣的高麗,才會真正的成為大明一份子。
作為寧王,他在高麗各地去開設漢學堂,那些世家之人也只能是乾瞪眼,沒有任何辦法。
即便因此很多世家倒向了李成桂,朱權也不在乎。
畢竟,高麗太小了。
大明隨便出動幾萬軍隊,帶上足夠的火器,就能直接奪取高麗。
這彈丸之地跟大明對比,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
朱英當初放棄高麗,而選擇要去安南發展,也是因為高麗的侷限性太大,不管怎麼去發展,也只能是這個樣子。
年底。
從九邊到京師的火車,基本上已經是開通了。
朱權之所以能夠最快抵達京師,也是因為火車的關係。
坐在火車上,感受著這無與倫比的速度,朱權整個人都一直處於震撼興奮之中。
‘難怪太孫敢於北伐,有這等社稷神器,完全解決了兵力跟後勤的問題,草原拿什麼來抵擋。’
‘明年北伐,必然是我大明大勝。’
說是三五日的功夫,實際上從朱權搭上火車到抵達京師,還是用去了將近七天的時間。
火車並非是直達京師的。
就現在的工程技術,還無法鑿山開橋。
因此鐵路的路線,只能是以平原為主,遇上大河就下車乘船,然後再從河對面重新上火車。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整個大明來說,也是絕對不可思議之事。
朱權抵達京師的第三天。
朱高熾跟朱允炆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