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轉身抽出寶劍,殺氣騰騰的盯著傳旨太監,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取其頭顱的意味。
事關重大,他必須要試探一次真假。
傳旨太監嚇得夠嗆,連忙跪在地上:“奴婢怎敢矇騙王爺,這等大事,宮裡早就傳得沸沸揚揚了,哪怕是個小宦官都知道。”
“太孫監國登臨龍椅,百官也是都知道的啊,王爺只需派人查探,必然就能知曉此事。”
朱棣神色冷漠,將劍直接搭在傳旨太監的肩頭,只需要抽身一抹,就能令其身死。
“你要知曉,本王在宮中多少還是有幾名耳目的,即便是騙得了本王一時,然去京師路上,本王多的是手段殺你。”
朱棣根本不相信什麼百官,這如果是個局,那麼他那大侄子,肯定早就隱秘了訊息,只有少數人知曉。
不過想到這裡,朱棣也明白,真要是局,估計這些傳旨太監們,也不可能知曉。
“王爺饒命,王爺饒命啊,奴婢說的句句屬實,絕對不敢欺瞞王爺。”傳旨太監微微轉頭,看到肩頭上鋒利的寶劍,差點膽子都給嚇破了,他什麼時候見過這等場面。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肅殺的面容轉而笑了起來,並且把寶劍也收了回去。
“本王就是跟公公開個玩笑罷了,看把公公給嚇得,這是倭國的習俗,公公想來不會介意吧。”
“地上太涼,公公還不起身。”
朱棣隨口捏造了個理由說道。
傳旨太監小心翼翼的看了眼肩頭,寶劍果然沒了,當即緩緩起來,陪笑道:“謝過王爺給奴婢開的玩笑。”
朱棣點點頭:“好了,你先退下吧,三寶那邊會安排的。”
“謝王爺。”
這邊傳旨太監退下後,朱棣馬上吩咐僕從將王妃叫來。
這等事茲事體大,朱棣必須要跟王妃商議。
徐儀華聽到訊息,連忙趕了過來,她在後院也聽說了有令旨之事。
徐儀華來了後,朱棣屏退左右,將手中的令旨給王妃看。
徐儀華看完,有些疑惑的看向朱棣。
朱棣這才說道:“我詢問了傳旨太監,說他們臨出發之際,父皇病危。”
只是一句話,徐儀華就知曉了朱棣的想法,隨問道:“王爺如何想。”
朱棣搖頭道:“本王不知。”
“此番傳旨,是太孫以監國之名,借北伐之事,要求我等四王立即返回京師。”
“我那大侄子心思縝密,於倭國之中留有許多暗手,時刻傳遞倭國訊息,他必然非常清楚我等如今之事。”
“假若這是個局,父皇已經危在旦夕,甚至現在已然駕崩,那我等去往京師,便如同羊入虎口,再無回來倭國的可能。”
“我那大侄子面善心狠,笑裡藏刀,本身出走十年而歸,哪有什麼親情可言,或是父皇駕崩,便迫不及待拔刀相向了。”
“如果拒旨不遵,我等四王聯合,方可對抗太孫。”
“今本王親衛私兵,總共有十萬餘兵力,其他三王大差不差,四十五兵力鎮守倭國九州島自成體系,即便是太孫想要出軍討伐,也要考慮後續事宜。”
“屆時我等再服軟稱臣,只要免去京師,自當可固守藩國。”
徐儀華聞言說道:“王爺的這些想法確實沒錯,可這一切都建立在父皇已經駕崩的前提下,假若父皇沒駕崩呢。”
“如若父皇沒駕崩,只需一道諭旨,王爺就不得不從,親自前往京師請罪,以父皇之脾性,王爺如此行事,必定要削去王爵,撤銷藩國,貶為庶人,幽禁於京師之中。”
徐儀華說的,就是朱棣最擔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