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不是,正是因為打了一輩子的仗,他才更加清楚,自己手中這一萬五千具裝騎兵,到底在戰場上是怎樣的存在。
別說對面有七八萬騎兵,哪怕是再多出個幾萬來,傅友德也會毫不猶豫的讓騎兵主動出擊。
終於,北元的騎兵,馬上就要進入到明軍騎兵火繩槍射程內了。
火銃的有效殺傷距離是在百步之內,因此要靠近了才能用火繩槍射擊。
弓箭則不相同,像是遠端的拋射,往往能夠達到兩百米開外,要比火銃射程多一倍還多。
因此是北元騎兵先射箭,明軍騎兵要承受一波箭雨才能臨近。
或許這才是為什麼大明朝廷要打造具裝騎兵的原因,如果不是具裝騎兵,那麼面對北元騎兵首先就要承受一波減員,而對於大明來說,每個騎兵都彌足珍貴。
前排騎兵的火繩點頭,對北元騎兵進行瞄準。
火繩槍也是有扳機的,當火繩燃燒的時候,按下扳機,燃燒的火繩就會壓到火門室位置直接開火。
砰砰砰!!!
密密麻麻的槍聲在戰場上響起,伴隨大量的黑煙開始籠罩戰場。
射擊完的明軍騎兵當即從左右兩側散開,後邊舉著火繩槍的騎兵再次接上。
這是屬於騎兵的多段式射擊。
很顯然,明軍的配合非常的默契,他們曾經在草原軍事基地的時候,這就是他們每天必要的操練專案。
朝廷這邊運送大量的火繩槍,火藥供給他們作用訓練。
衝鋒的節奏,開火的時機,各隊之間的配合,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
基本上是以百騎為單位,相互接替的方式。
之所以是百騎,是因為火繩槍產生的大量煙霧,會使得視線受到阻礙,因此騎兵頂多是三到四段的射擊後,就只能換個方向。
明軍是五百騎一個作戰單位,前方三段射擊後,後排的兩百騎會暫且停留,儲存射擊的能力,同時也給另外三百七騎爭取重新裝填火藥的時間,防止敵人在這個時候進行衝鋒。
看似散漫的明軍騎兵,實則各單位的騎兵緊密相連,形成大面積的打擊區域。
正是因為需要大面積的打擊區域來抵消煙霧阻礙,因此這樣的行進方式會很容易讓敵人認為對手很分散,不能集中力氣攻擊一處。
這個時候,火繩槍對戰場的強大統治力就徹底的展現了出來。
北元這邊受到煙霧的阻礙,有些看不清局勢。
然而等到煙霧逐漸散開的時候,他們就看到己方大量計程車兵們已經是亂作一團。
僅僅只不過是一輪的衝鋒,這邊北元騎兵大軍已經就有了崩潰的徵兆。
煙霧在阻礙了明軍的同時,也阻礙了北元騎兵的視線。
前方大量的北元騎兵被擊落,他們身上盔甲在這個時候並不能徹底抵消火繩槍帶來的傷害。
大明現在的火藥,雖然還沒有達到無煙火藥的地步,但經過數年的配比試驗,可以說已經是達到了黑火藥威力的巔峰。
在三十步的距離裡,即便是百鍛鋼都能擊穿。
要知道在現在的天下,幾乎所有的國家所使用的鋼材都是百鍛鋼。
憑藉人力,打造千鍛鋼的難度太大了。
只有那些宗師級別的名匠,才能打造出來,且一輩子都造不出幾件。
這些往往是作為武器在使用,從來沒有人拿來製作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