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果真是能夠造出千鍛之鋼來?”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對旁邊大孫問道。
因為對於這鍛造錘的主要設計理念,是來源於朱英。
黃觀現在就是朱英的智囊。
朱英只需要講述出一個大概的方向,黃觀就會去完成具體的設計。
真就是輕鬆無比。
為此黃觀學習了大量的工匠典籍,或者請教老師傅們。
匠人的地位再高,那也不是能夠跟黃觀這個正三品的重臣能夠比擬。
所謂技術的敝帚自珍,教徒弟留一手,那是擔心自己的飯碗被搶了。
但是在黃觀面前,就不需要有這個顧忌。
正三品的重臣跟你一匠人搶飯碗,怕不是痴人說夢。
因此這些老師傅們在面對黃觀的時候,那是儘可能把知曉的知識全部說出來,還生怕黃觀聽不懂。
只要能夠得到黃觀這重臣的青睞,那豈不是要一步飛天。
黃觀的內卷,讓工部的官員也開始效仿起來。
在先前,工部的官員實則並不怎麼懂得技術。
官員去學技術,豈不是本末倒置了。
外行指導內行這樣的笑話,在工部完全是屬於司空見慣的行徑。
可現在不能摸魚了。
別看黃詹士是正三品,戶部尚書是正二品。
可官大一級壓死人在黃觀這裡可不好使。
即便是工部尚書沈溍,見了黃觀也得是要給三分顏面,完全不可能抖上官的威風。
如此倒是讓整個工部的風氣良好了許多。
能夠當官的,至少都是讀書過的。
學習東西來,比之只知道傳承手藝的匠人當然是快很多。
而朱英就頒佈過一道令旨。
無論是誰,無論是何等身份,只要能夠做出對現有各類技術改革的,都能夠獲得賞賜,封賞。
比如發明了炒鋼法的那位吏員,現在都已經是工部主事了。
從一個吏員榮升為正六品的主事,真可謂是一步登天。
這有別於現在的官員升遷規矩,但他的升職,是皇權特許,太孫親自敕封。
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在這年頭,想要一步登天,那就是搞技術創新,改革。
得到太孫的青睞,那麼榮華富貴還會遠嗎。
如此氛圍下,工部不管是匠人還是官員的幹勁,就無須多言了。
“爺爺看著吧,待會就知道我這蒸汽大錘,到底是有多麼好的效果了。”
隨著朱英話音落下,那邊已經準備好了一大塊剛製作好的生鐵。
現在的程式就是要進行鍛造,錘鍊雜質。
“生火,開爐!”
有匠人大喝。
旁邊的蒸汽機隨著溫度的提升,逐漸開始執行起來。
大量的煤炭被新增進去,齒輪帶著的方形大錘開始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