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英為太孫,雖沒有經過正式的冊封,但太孫印璽已經到手,類比官員來說,就相當於已經實授,只是還沒上任。
太孫下達的命令,成為令旨。
也就是說,如今對於整個大明來說,朱英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朱元璋對其的寵愛還有信任,他下達的令旨,除非朱元璋下達諭旨攔截,否則就是定論,就是王法。
除了一些重大事情,比如罷免任命正三品往上的大臣,或者數額比較大的賞賜,亦或是修改大明律這些事情外,其他的事情,朱英已經有了直接的權力。
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小的事情,不會在第一時間彙報到朱元璋那裡,記載是肯定有的,朱元璋若是有興趣,也可以檢視過往記載,知道大孫幹了些什麼事情。
朱英離開的時候,關於辦廠的令旨,已經授予給了張伯。
張伯已經憑藉這令旨,取得官府的協助。
這裡的協助,是必須協助,否則就會被治罪。
不遵令旨,不遵諭旨的罪名大小,幾乎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當天下午,張伯就去了錦衣衛,請錦衣衛協助尋找辦廠的場所。
錦衣衛明面上只有五千六百人的編制,但下屬的分支機構可不少,哪怕是最底層的錦衣衛,下線的人數,怕也是有幾十甚至上百人。
這些人,共同構造一個龐大的情報網,這個網裡,包含了京師的一切,這才是錦衣衛能夠掌控京師的緣由。
“張伯,這些場子的要求,動輒便是百畝地大小,怕是在外城這些地方,不是很好尋找,可能需要另建新址方可。”
“只是不知道太孫殿下可是有多久的時日要求。”
接待的錦衣衛千戶,恭敬對張伯問道。
對於張伯,整個錦衣衛從上到下,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如果不是今天上官們恰好辦差去了,也輪不到這個千戶來接待。
千戶心中暗暗歡喜,知道這是一個機會。
這名接待的千戶,其實張伯也是熟悉,不然也輪不到他來接待。
他就是最早發現朱英的錦衣衛,陳知。
當時朱英到平安茶樓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看到茶樓開業極為熱鬧,然後去買了幾個饅頭。
然後孝敬百戶,百戶孝敬千戶,千戶孝敬鎮撫使宋忠。
最後才發現了朱英。
終究來說,當時陳知這個小旗官,多少還是有些功勞的,只是這個功勞上不得檯面。
但就這幾個月的時間裡,陳知直接就到了千戶的職位。
可謂是一步登天。
現在面對張伯,自然要盡心盡力。
張伯微微思索過後,道:“殿下倒是沒有交代具體的時日,不過我等辦殿下所吩咐的差事,自當是越早越好,容易哪天殿下過來檢視,一見未有動靜,怪罪下來,你我可是擔待不起。”
陳知聞言,重重點頭。
錦衣衛這個行業,作為皇帝直屬機構,內卷極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