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還不夠。
第一部沒那麼多炫技,還能有不錯的票房,就是因為這個題材的新鮮感。
第二部如果沒有更精彩的內容和更驚險的鏡頭,觀眾就不會買賬。
這也是原版第二部票房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像不看前方開車,在高速上倒著開車,雖然噱頭不錯,但不夠驚險刺激。
最後飛出去砸到遊艇上,雖然也挺讓人震撼,但過程太短。鏡頭剪輯有點問題,沒能讓觀眾看出驚險與刺激。
影片開頭的賽車,前面拍得一般般也就算了。終點衝刺設計了抬起形成渡橋,這本該是個亮點,卻拍得沒什麼新意。
所以,吳龍來拍時,這裡要改,要拍出那種震撼感和刺激感。
第二場飈車戲是反派卡特·維隆要試這些來應聘的車手,這些車手在公路上飈車的一場戲。
這場戲裡,只有一個算是驚險的場面,就是其中一個車手想學主角那樣穿過兩輛大卡車之間,結果卻被無情碰撞與碾壓。
其他的鏡頭,都是汽車追逐戲中常見的鏡頭。
這個不行,必需得改。
第三場飈車戲是主角想要找兩輛車,因為警方給的車裡有GPS定位。於是透過專門負責搞地下車賽的泰吉·帕克,找來兩人賽車,誰贏誰能拿走對方的車。
這場飈車戲不好改,因為要贏走對方的車,就要儘量保證對方的車完好無損。否則就算贏了比賽,拿到一輛損壞的車,也失去了這場賽車的意義。
第四場飈車戲就是被警方追擊。這場戲原版同樣拍得不夠驚險。也許是因為兩人是臥底,不好讓警車出太慘的車禍。可如果因為這樣的邏輯導致這樣拍,就失去了電影的味道。
電影,為了驚險,有時候是需要取捨,適當放棄一些邏輯。這樣也是可以被觀眾理解的。
吳龍決定改,要讓警車出大車禍,這樣觀眾才愛看。
這場飈車戲中,還有一個毒點。就是直升機用EMP電子脈衝干擾器射中主角的車後,竟然因為連線不穩定,導致主角的車沒有馬上停止。
要知道,電影開頭的那場飈車後被警方追趕,主角就是中了這種干擾器,汽車失去動力被抓的。
所以,這個毒點吳龍要改。就讓主角做一個大的“S”蛇形擺動,避開了干擾器。
最後要改的,就是汽車飛出去衝上遊艇。原版拍得沒有視覺衝擊力,讓人感覺不到震撼。拍出來的效果,只是普通的效果。以前也有電影這麼拍,再拍一樣的,觀眾感覺不到新鮮、刺激。
確定完,吳龍找好來呼有名的汽車特技隊隊長羅斯。這一次,羅斯先聽吳龍的設想後才做決定。
《控衛在此》
當他聽完吳龍的設想後,認為開場那個飛越渡橋有難度,還有最後那個衝上遊艇也有難度,他要親自來與吳龍合作。其他人,還真不放心。
這兩個難度點,是因為吳龍的拍攝與別人的不同。
飛越渡橋,吳龍要求先飛出去的那輛車因為速度慢,被主角速度更快的車從頭頂越過,搶到第一。
原版只有一個被超越的車手從車裡往外看的視角,看到主角的車從其頭頂越過。
這樣表現並不驚險震撼。
吳龍要求,鏡頭追著拍兩輛車先後飛出,空中俯拍後面主角的車從前一輛車上方飛過,然後兩輛落地再繼續前進。
而且,吳龍還想一個鏡頭拍完。
這難度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