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下來。
這些企業裡,年虧損在一萬元以上的佔了半數。
一萬元似乎看著不多。
貴在對比。
人均月工資不足六十塊錢的年代,一家企業虧損過萬元,已經是天價了,而且這些企業規模最大的也就七八十號人,最小的僅僅五六個人。
如修鞋廠,墩布廠。
說是廠子,比那些小手工作坊高貴不到什麼地方去。
六個人的修鞋廠,日修鞋六雙,合計收入不到一毛錢,六個人的日工資六元,等於賠了五塊九毛錢。
很多廠子雖然還在進行著生產,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員工的工資已經拖欠了很久。
如墩布廠,十個人日生產墩布五把,總售價五毛錢,愣是一把墩布賣不出去,相當於一天要賠本二十塊錢。
這些都是情況還算可以的企業。
許大茂還看到了兩家企業,除了房子什麼都沒有了,裡面的那些生產設施據說在風潮期間被當做敵國物質給予了破壞繼而不知了蹤影。
而幾乎百分之百的企業,都存在大量的債務,還是那種極其不好計算的三角債務。
他粗略的算了算,光是這些廠子欠工人的工資款就高達九萬!
要是把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債算上,這個數字起碼還要再翻一倍。
看完這些,許大茂對於街道的狀況又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
亂。
&n的亂。
當然了。
以後世眼光來分析看待,這些企業也有一定的地理優勢,企業下面的地皮會在二十多年後暴漲。
問題是那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的事情。
你現在將其霸佔也不頂用。
經濟、產業這些方方面面是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掛鉤的。
就比如在電話還沒有普及的年代,你轟轟烈烈的搞這個電腦生產,搞這個網際網路生產,結果就是你賠的褲衩子都得賣掉。
七八個企業裡面也不是沒有盈利的企業。
盈利的企業有兩個,排在首位的街道商店,後面就是街道食堂,專門賣餃子的。
風潮期間。
這兩家企業依舊照常營業。
就算鬧風潮,你也不能不吃飯吧。
商店,你想也不想。至於修鞋廠、墩布廠。白給許大茂,許大茂也不會要,別說地皮值錢,那都是幾十年後的後話。
許大茂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想法,他比較傾向於奶品廠。
第二街道奶品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