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回來了不開燈?”寧有光開門,開啟燈的時候。
見到時望月站在門邊上,嚇了一跳。
“正準備開。”時望月輕笑,“沒有你手速快。”
接著,他的目光被她懷裡抱著的槐花和課本吸引住了,“你這是把春天帶回了家嗎?”
他清雋的眉眼滌蕩著震撼,驚豔。
眼前的一幕,簡直是文墨生花,太奇妙,也太美好了。
“下班的路上,在我們學校撿的。”寧有光把手裡抱著的教材,以及教材裡夾著的槐花遞給他,“今天背的包小,就只好夾在教材裡。”
“你們學校有槐花數啊。”時望月溫柔的從寧有光的教材裡把幾束雪白的槐花拿出來。
“對啊。”寧有光說,“有一條路兩邊都栽滿了槐樹,幾十年了,這些樹長的又高又大,今年的花開的也好。”
“明天能再去撿一些嗎?”時望月打量著手裡的槐花,輕輕勾唇,“晚上我們吃槐花餃子。”
抱歉啊,他這人,就是庸俗。
看到玫瑰,想到愛情。
看到槐花,想到餃子。
……
晚上20:00,微博。
[一個平凡的人: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的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尼采]
[一個平凡的人:此時此刻,祝安好!//@浪漫青春不浪漫:老師,請問前半生和後半生的分界線是在哪裡?]
……
“這期節目的主題是《家庭教育》,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出鏡?我跟馬哥說可以邀請你的時候,他非常開心,他期待見你已久了,不光他很開心,節目組的編導也很期待你願意上他們的節目。”
春末夏初之際。
國內著名女作家何緣親自驅車來到國科大,想邀請寧有光去上一檔文化訪談節目。
何緣筆下的文字繾綣動人,生活中的性格卻是直腸子,尤其面對老朋友的時候,喜歡有話說話,不愛兜彎子。
兩人剛在國科大校外的咖啡館包廂坐下,她就直接說明來意。
“《故人來》它是一檔很好很值得看的節目,每一季我都有追,是我最喜歡的訪談節目之一。”寧有光剛在手機app上下完單。
《故人來》這檔文化訪談節目不用何緣過多介紹,寧有光對這檔節目非常的瞭解。
節目主打就是“和文化人侃文化,跟會聊天的聊天”。
聞香喝茶,圍坐一桌,幾人暢談,不設劇本,即興聊天,平等視角,智慧分享是節目的常態和特色。
該節目以中式書房為主題的錄製環境,由國內著名主持人圍繞一個主題和內容,邀請不同領域的嘉賓圍坐一桌,以一個話題點開始發散,給予觀眾新的啟發。
節目每一期的話題都立足網路,放眼世間,包羅永珍,且十分貼近時代發展與觀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