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南那邊不願意,自然有辦法把雙贏變成大明贏兩次。
同樣的整合過程,也發生在諸如高麗,琉球,占城,南掌,以至於暹羅等地……工業革命需要什麼?
首先是遼闊的市場,其次是充裕的資本,再加上科學技術進步……把這些結合起來,也就有了工業化的雛形。
審視眼下的大明,遼闊的市場,絕對是毫無疑問的……這可不是大明到處搶奪殺戮弄出來的。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透過均田,透過整合,讓大多數老百姓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有了農業剩餘,可以稍微用來消費。
相比起搶奪市場,大明做的是培育和開發市場。
至於資本的問題,其實大明也解決了。
而且解決辦法也很有大明的風格,靠著多年積累下來的威望,還有強大的管理能力,成功推行了大明寶鈔。
有了穩定的紙幣體系,大明朝的資本絕對充裕。
張希孟還發現一點,刨去北平最初,不得不使用一些罪犯,廉價勞動力,現在運轉起來,需要生產質量更好的呢絨布匹,就需要有足夠技能,又遵守紀律的優質工人。
最好還要上過學,認識字,需要有一定基礎。
然後問題就來了,由於均田,使得人工成本相對很高,大明朝可沒有那麼多空著肚子,急需要進工廠的勞力……
既然如此,就需要開出相對較高的工錢,才能招募足夠的工匠。
如果不想花錢,或者想少花點,那就只有在機器上面投入,提升科技水平……
其實張希孟早就想過,是不是隻有那麼一條路工業化之路可走?
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當初在蘇州等地,他就想試驗一下,但是很遺憾,大批的走私,地方上的掣肘,資本的缺乏,官吏的胡來……讓蘇州失去了突破的可能。
轉而將機會放在北平。
雖然北平艱難走出來了,但是北平最初還是靠著從各地搜過勞動力,大肆借貸,才勉強走出來。
張希孟一度以為,希望不大,但是到了今天,他突然意識到,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此時的大明朝廷,已經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或許真的可能駕馭全域性,走出新路……
收拾心情,再次出發……張希孟擬定了一套科技發展綱要。
主要發展的行業包括:紡織、採礦、運輸、冶金、機械、建材。
凡是在這些行業取得突破,都能得到重獎。
此前羅貫中已經設立了羅氏文學獎,每年評選一次,最高可以拿到三萬貫!
張希孟很大方,把一等獎定為三十萬……然後他把計劃交給了朱元璋,要是陛下捨不得出錢,那就由臣來出。
張希孟信心滿滿。
前面針對發明,已經制定了獎勵辦法……只不過那個還很粗糙,受獎的人也不多,到了現在,基本算是成熟了,而且毫無疑問,會成為天下矚目的無上榮耀。
..23xstxt.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