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觀!
張希孟眼前一亮,要說張庶寧是專研考試規律,從而找到了通關秘密,那麼黃觀就是天授英才,考試之神。
與生俱來的本事,不服不行。
別管多難的考試,人家都是永遠的第一名。
他也從濟民學堂畢業,還跑去了貴州幫張庶寧,貴州學子確實希望不小。
“最快三年,最遲五年,貴州就會有一批年輕人,走出崇山峻嶺,走進最好的學堂,日後成為大明的頂級人才,為國效力。”
張希孟微微頷首,“那好,我就再等幾年抱孫子……不過可這個科技發展,卻是刻不容緩了。”
張希孟立刻給各處寫信,詢問各地的情況。
要說發展的速度,還是首推北平。
伴隨著嶺北之戰的勝利,藍玉移師西域,諸王、諸將,悉數雲集,他們堪稱眼下大明最強的一個軍團。
軍中開支,加上蒙古諸部的市場需求,直接給北平餵了一大碗人參百補湯。
軍械兵器,呢絨衣料,其他的種種商品,海量的訂單落到了北平,使得工廠迅速發展,僱工數量,飛速增加,甚至超過了二十萬大關。
有這麼多工人,整個北平,連同開平,大沽等地,全都百業興旺,人口雲集。
城市人口的驟然增加,產生了很有趣的變化。
其一,北平等地的小吃開始增多,方便快捷,又相對味美好吃的麵條,餃子,包子,餛飩,在北京大行其道。
另外各種熟食也多了起來,燒雞、烤雞、燻雞,豬頭肉,豬耳朵……快速的城市化,催生了太多有趣的東西。
但是食物能想辦法解決,燃料卻不是那麼容易。
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要是靠著木材,估計能把北平周圍的山都給砍成蘇穗宗的腦殼……
所以煤炭就成為新的風口……
原來北平最可怕的行業是伐木,又累又要命。
現在變成了挖煤……更累,更要命!
張希孟從各地收集訊息,匯總到了手裡,他是驚喜交加。
此時的大明朝,絕對處於一個科技爆發的前夜。
而且大明的發展,還真不是劫掠全世界的那種。
就以安南為例,隨著均田推行,安南的老百姓種田一年三熟,很快就有了餘糧。
有了餘糧之後,他們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品質。
來自大明的建材,傢俱,衣料,日用品……全都成了安南老百姓的必需品。
僅僅綢緞細布,需求量就超過五十萬匹。
因此就在大明的海上,船隻往來,滿載著中原的絲綢布匹,茶葉瓷器南下,帶回來南洋的糧食,木材,香料……
這種貿易上的互補,並沒有什麼可擔憂的,畢竟安南的一切都捏在大明的手裡,公平買賣,各得其利,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