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是自比管樂,張希孟卻是比孔夫子更有功績,比姜太公更勝文名。
得天獨厚了屬於是。
而在此之外,張希孟在財稅上面頗有建樹,成立糧食銀行,推行商科考試,籌建稅務部。在對外上面,張希孟指點毛貴,開創外交學科,訂立準則,成為大明對外打交道的根基。
大力興學,籌建天下最好的學堂,數以百萬計的蒙童入學。
鼓勵工業發展,改善女子地位,促進外貿發展。
一路數下來,甚至連張希孟擔任時間不長的水師大都督,也是有聲有色,遺澤不少。
時至今日,張希孟又要多一個金光閃閃的頭銜。
北伐統帥!
此前朱元璋已經任命了徵虜大將軍和兩位徵虜副將軍。
如今張希孟凌駕在三位大將之上,是名副其實的三軍督師,總攬一切大權,負責光復燕雲之地。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個讓人頭暈目眩的高位。
張希孟也僅能勉強控制,不至於失態,可掌心裡,早就是汗水了。
朱元璋主動拉起張希孟,笑道:“先生稍候,咱這裡有一份詔書。”
老朱聲音不高,張希孟連忙點頭,他主動站在了朱元璋身側。
而老朱則是從參政朱升手裡,接過一份詔書。
這份詔書,正是宋濂起草,張希孟潤色,朱元璋最終敲定的北伐檄文。
朱元璋展開詔書,目視全場,隨即高聲朗讀。
“檄諭燕薊秦晉之人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豪傑,前赴後繼,皆以抗元恢復,為畢生之志……”
這篇檄文從一開始,就言明天下志士,反抗元廷不曾斷絕,紅巾是集大成者,而大明朝就是繼承這一股法統……
毫無疑問,這就是當初張希孟在崖山之時,倡導的內容。
如果如同歷史上的那樣,沒有這一套主張,朱元璋就必須承認元廷正統地位,然後才能闡發抗元道理。
可是有了張希孟的理論支援,老朱的底氣一下子就足了起來。
咱未曾反叛元廷,奈何元廷無有人君之福!
“元之君臣,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此乃胡風橫行,社稷蒙生。故有識之士皆曰,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老朱利用這一段,痛罵元廷荒唐,天下紛亂,皇室胡作非為,正是胡風侵染,敗壞華夏,故此需要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故君失其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
朱元璋抑揚頓挫,聲若洪鐘,痛斥元廷之失……在校場之中,除了滿朝重臣,軍中將士,竟然還有應天百姓,三教九流,齊集於此。
甚至也先帖木兒等人,也有幸參加誓師大典。
面對老朱的痛斥,也先絲毫不覺得什麼不對。
元廷確實爛到了極點,已經無可救藥,趕快毀滅了算了。
朱元璋痛斥元廷之後,隨即話鋒一轉,“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時至今日,疆域遼闊,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嶺南,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猛士雲集。予恭承民心,罔敢自安,故起大兵,擇良臣,誓師北伐,解民倒懸。不敢有須臾遲疑。”
老朱這幾句話則是追憶自己發展壯大的過程,有指出雖然準備尚有不足之處,但是救民心切,也就顧不得什麼了。
精兵猛將,賢臣督師,這自然說的是張希孟。
一篇檄文說到了這裡,也差不多要收尾了。
“朕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予恐中土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