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還是皇帝啊,雖然話很少,但是一系列的朝議最後,拍板的始終是皇帝。
不管是之前對自己的封賞,還是後來崔世慄、盧亮、盧懷慎、高巽等人的處置,乃至最後戶部侍郎的人選決定。
表面上皇帝好像是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但是細想之下,大臣們的建議他一個也沒有采納。
這一點,姜承梟看的明明白白。
由此,他在想,或許一開始這些事情皇帝就已經拿定了注意,所謂朝議不過是走個過場。
那麼,他的父王在其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剛剛表面上皇帝好像是因為獨孤整和蕭旦的僵持不下,轉而詢問趙王,但是下一個詢問觀王就很值得推敲了。
畢竟,這倆人都是宗室,未嘗沒有事先與皇帝商議好的可能。
還是說,這是皇帝與趙王,觀王之間的默契呢?
姜承梟覺得,這些都有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到這裡總該結束了吧。
瞅著兒子臉上露出的輕鬆之色,趙王心中暗自嘆息,這小子什麼時候才能規矩一點。
這個時候,皇帝輕輕咳嗽了一聲。
姜承梟面色微微一振,終於要退朝了麼。
“諸位愛卿,朕決定了,先發河北三十萬民夫,開鑿北濟渠。”皇帝說道。
北濟渠,即以涿郡為起點,洛陽為終點的那一段運河,聯通了整個北方的人工河。
加之南濟渠,兩條人工河連在一起,像是一個橫著的‘人’字。
這條北濟渠具體有多長,姜承梟不太清楚,但是有一點很清楚,三十萬人是不可能夠的。
要知道這個時代想要開鑿一條人工運河,只能用單純的人力。
皇帝說完之後,大臣們罕見的全都保持沉默。
運河這件事情在這段時間中是皇帝一直在提的一件事情,也是大臣們極力反對的一件事情。
不同的是,這次皇帝沒有一張口就是徵發百萬民夫,而是換成了三十萬民夫,而且是先開鑿北濟渠。
從這一點上來說,皇帝貌似是向大臣妥協了。
只是真的算是妥協了麼?
以高巽、盧懷慎一系的官吏一開始是極力反對這件事情的,但是經過前幾件事情,他們現在縱然想要反對,可是也沒那個膽子了。
高巽倒是蠢蠢欲動,準備站出來阻止皇帝。
在他看來,晉室完全沒必要開鑿大運河,不僅勞民傷財,而且短時間根本見不到效果。
他也知道開通大運河的好處,只是他不贊同皇帝短時間就想完成的想法。
那和暴秦想要修建長城有什麼區別。
正在高巽準備說話之時,太子卻搶先一步開口,“啟稟父皇,兒臣以為運河之事利在千秋,福澤萬千百姓,此事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