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肆吃驚的並非是謠言,而是陳萬策即將要乾的一件事,湖南巡撫葉九思播傳謠言,不過是為這事鋪墊造勢。
陳萬策要幹什麼,都還不足以讓李肆震動,因為陳萬策也只是給胤禎打前站,真正的戲肉在胤禎身上。
英華軍搶佔衡州,延信不依不饒地在黃沙灣掘壕固守,圖的是什麼?只是迎候胤禎大軍南下,與虎賁軍對決?並非盡然如此,也為的是胤禎的謀劃。
這位十四阿哥要幹什麼?哭孔!親臨石鼓書院去哭孔!嚴格說該叫悼儒,這也是從《正氣》報倡導的哭孔行動裡得來的靈感。陳萬策先行一步,以理學大師李光地愛徒的名聲,將聚在石鼓書院的讀書人心氣抬起來,接著胤禎出面,就在石鼓書院演上一場大戲。
石鼓書院就在瞻嶽門東北不到一里處,尋常小炮都能打到,這事肯定不是下屬的建言,而是胤禎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大膽之行。他要趁著大軍攻城的時候,親自去石鼓書院悼念毀於英華之地的儒教道統。
大膽都是其次,胤禎對儒家士子“道統”的看重,讓李肆覺得自己忽略了此人的潛質。原本的歷史裡,胤禎只在軍事上顯露過一定的才能,敗策凌敦多布,復藏省,諫言康熙緩攻策妄阿拉布坦,在軍事決策上也就是“不糊塗”的程度。除此之外,他再沒什麼表現,早早就因雍正得位而沉寂。
之前李肆在宜章跟胤禎對決,就軍事而言,胤禎都還顯得稚嫩,讓李肆不怎麼在意此人。可如今見著他這神來的一筆,頓時有所警惕,這傢伙的路子,還真就是康熙的路子,假以時曰,未嘗不是個小康熙。
為何李肆會這麼想?
“人心,大將軍此舉雖說冒險,卻能得天下士子之心!萬策也是想通了,不再勸大將軍,非常之時,就得執決絕之心,行非常之事。”
荊州城外,陳萬策向送行的胤禎拜別,胤禎竟也是深躬到底。
“還望先生打好招呼,胤禎不想皇上驚憂,等此事完結,再由胤禎自己奏報給皇上。”
兩人對拜,胤禎仔細叮囑道,陳萬策露出瞭然的微笑。
“大將軍放心,此事也就萬策、葉九思和延信等人知曉,還特別防範著湖南縣府官,特別是長沙知府……”
長沙知府沈敬是四阿哥胤禛門人,陳萬策點出這一條,胤禎寬慰地笑了。
“大將軍捨身護道統之名,定將感動天下士子。”
陳萬策再這麼說著,胤禎微微擺手,臉上卻是笑容不減。
果敢、大膽,尤重人心,還特別看重漢人士子,這幾乎跟青年時的康熙如出一轍,讓李肆內心隱隱擔憂。
他已經將歷史大潮拐到了另一個方向,康熙之後,清國皇帝到底會是誰?一定還是雍正嗎?這可真難說了,瞧眼下康熙和胤禛因為他李肆而漸生隔閡,胤禎的政治生命,也因他李肆而有了極大變化,難保康熙會將位置傳給胤禎。
民間演義裡所說的將“傳為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這事多半是不存在的,但康熙對胤禎有傳位之意卻該是真的。
胤禎和胤禛這兩兄弟的選擇,就李肆前世所知,前者有太多優勢。一是年輕,二是姓格像康熙自己,三是有統領大軍的經驗。前世諸多人將胤禛這個“閒王”長期的默默無聞視為隱忍,這也是過份解讀。康熙並沒有給胤禛太多歷練軍政事務的機會,都是一些零碎小事,對其暴躁偏執的姓格也有清醒認識。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康熙駕崩前已經定好了儲位人選,可原本的歷史上,如果康熙駕崩時,胤禎和胤禛都在京的話,雍正能不能“正”還真是難說。畢竟在這石鼓書院悼儒一事上,已經能清晰看到胤禎對儲位的渴求。
眼下已是康熙五十六年,還有五年康熙就要蹬腿,按照李肆自己的規劃,五年時間還不足以完全傾覆滿清,清廷依在。那時繼位的若是胤禎,會是什麼局面?
這個問題李肆思考良久,感覺很難把握。胤禎雖然可能是個小康熙,但就他策劃的這樁悼儒行動來看,膽量比老康熙更大,也更重視人心,治政時與治下的犬儒勾結也更緊,能出什麼招數,要折騰到哪一步,李肆無法預料。
這時候他就開始審視之前自己的一樁認定,那就是不能讓雍正上位。前世所知的雍正,心狠手辣,治政苛酷,注重實效。軍機處、密摺奏事等等舉措讓滿清皇權走向頂峰,是對康熙“仁治”遺禍的矯正,讓滿清統治進行了一番內部改造,根基更加穩固。對滿清是好皇帝,對華夏卻是大禍害。最初胤禛出廣東欽差,李肆的第一反應就是幹掉他。
可現在形勢不同,地位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開始有了轉變,李肆心有所感,不讓雍正繼位,真的是件好事嗎?由這個思路想下去,李肆得出了結論:雍正上位才最有利於英華,有利於他的造反大業。
為何李肆的心思會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首先,李肆對胤禛的姓格和手腕瞭解得太透徹,如對康熙的瞭解一般。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他之所以能在康熙盛世的角落裡崛起,撬開一處空隙,趁勢而起,靠的多都是對康麻子這個人的瞭解。
其次,不管是原本的歷史,還是現在的歷史,雍正上位,怎麼都帶點不正之味。而原本歷史裡,他在位十三年,最大的敵人是他的兄弟,其次是他的臣子。讓胤禛推行樁樁苛政,強化皇權的用意,第一點就是消除對他皇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