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有了幾百萬兩銀子,幹啥心裡都有底氣。
朱翊鈞仔細的看著名單,這是下面人整理的這次新進大漢將軍的名錄,有上千人。
送給朱翊鈞審視後,沒有例外的話,開始最後的選拔。
這已經是經過幾輪挑選的,出身清白,或者有人推薦,相當於前世的政審。
拿起筆,朱翊鈞勾了一些人名。
這些人裡,有的是勳貴之後,有的是將門之後,有的是軍中推薦,有的是武進士出身等。
劉綎,廣東總兵劉顯之子,今年十五歲,武藝嫻熟。這人是個猛將,朱翊鈞有印象,所以勾了名字。
俞翔垠,福建總兵俞大猷之孫,千戶俞諮皋之子,十五歲。俞大猷的名字,朱翊鈞如雷貫耳,有句話叫做“俞龍戚虎”。
俞大猷的兒子俞諮皋本事不算出眾,他的兒子俞翔垠更是沒有聽過。
但是畢竟是俞大猷之孫,朱翊鈞還是願意觀察觀察的,說不定有其祖之風呢。
李安國,歙人,江北總兵李錫之子,二十三歲,熟讀兵書。這人的父親也算是個名將,朱翊鈞點點頭。
李如松,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二十三歲,驍勇膽大,熟兵事。
想不到李成梁把自己的長子都送來了,果然不愧是李成梁,眼光精準,敢把長子的前程拿出來賭。
祖承訓,左都督祖仁之子,二十五歲。祖大壽的父親啊,也算是個合格將領吧。
楊元,軍中推薦,二十四歲。
此人可以說沒啥背景,只是其所在軍中極力推薦,在名單裡,顯得極其單薄。
朱翊鈞想了想,最後也勾了圈。
戚金,薊鎮總兵戚繼光侄子,二十五歲,年少從軍,懂軍事,浙軍百戶,擔任操練副官。
戚昌國,薊鎮總兵戚繼光三子,十八歲。
看到這裡,朱翊鈞毫不猶豫,特別是在戚金的名字上,重重的畫了一個圈。
又勾畫了些履歷特別出彩的,但是自己沒有印象的人的名字,零零散散,最後有十幾人。
朱翊鈞批完,太監收起名單,拿去交給司禮監,然後下發御馬監,由御馬監發往軍中安排選拔。
武人地位太低了,自己只不過開了個口子,竟然就收錄到這麼多軍中後人。
以後還得想想辦法,雖然以文御武是正理,包括後世也是如此,但是卻不是靠貶低武人身份,用這個下策來達到目的的。
批示完,見朱翊鈞沒有要歇息的意思,太監們奉上新的奏疏,這次是關於言官的。
福建道御史景嵩,吏科給事中雒遵,山西道御史韓必顯,彈劾兵部尚書譚綸,在大典上咳嗽連連,失儀大不敬。
“豈不能將祀事於一時者,能寄萬乘於有事。”諷刺譚綸如此風度,不佩當兵部尚書。
朱翊鈞看完,把奏疏扔到一旁,不滿意的用手指敲了敲桌子。
李現明白,這幾份奏疏,惹得皇爺心裡不豫了。
這幾個言官是出於什麼心態,才會因為咳嗽這點事,彈劾要求罷免一個兵部尚書,正二品大員呢。
“把這幾個人的奏章都找來。”
皇爺之所以奏疏批的慢,原因就是如此,經常會有這種行為。身邊的太監們不敢怠慢,立刻吩咐門外值守的太監去取。
終於,朱翊鈞把這幾人的奏疏翻完了,搞清楚了原委。
想不到吏科給事中雒遵,竟然是高拱門生。這就說的通了,譚綸和張居正走的近,這算是報復吧。
那麼,為何這三個言官敢用如此輕浮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