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官位,不顧百姓死活增派稅收,完成了考成法,最後反而升官。
張四維把他推斷的這種結果提了數次,一開始朱翊鈞還會慎重考慮。
朱翊鈞明白張四維的道理,登基大半年,正式接觸國家事務,透過廠衛監察地方。
結合了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是,他還得支援張居正。
不談其他道理,只一條,國家已經破產了。
都破產了,還談什麼道理不道理,還談什麼好官不好官的,還談什麼未來不未來。
如何讓現在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道理。
大明還在運轉,只是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形勢繼續如此下去得不到改善,堅持不了幾年,國家連官員俸祿都發不了了,至於九邊的糧餉更不用說。
連軍隊都發不了糧餉,國家還能有什麼活頭。
大明如今,該放棄的就要立馬放棄,別說考成法是出於公心,哪怕是私心,只要能讓大明財政變好就是好法。
朱翊鈞有史可鑑。
歷史上張居正的改革,後面幾年的確讓國庫充盈了,但是對於朱翊鈞想辦的事,遠遠不夠。
朱翊鈞冷著臉,看了眼李現。李現取出一張抄下來的紙條,恭敬的交給幾位閣老。
張居正看了一眼,即大驚此官的言論,又驚疑小皇帝從何得來此資訊!隨後,呂調陽,張四維看過,皆是面色不定。
這肯定是內廠的密摺。
眾人內心篤定,內心升起憂慮,小皇帝何時學會用廠衛監督百官的手段?
還是老朱家天性如此?
一個官員在暖香樓,和同僚們大言不慚,說張居正此舉不光是得罪了一批人。
說官員之間關係複雜,層層遞進,誰後面是誰,誰和誰是同科同鄉,張居正懲辦了這些人,就是得罪所有人,就是得罪所有的讀書人,!
皇帝都不敢違背這個道理。
張居正是何人,身為顧命,不教小皇帝好好讀聖賢書,卻仗著小皇帝信任,一朝得權逼迫百官,以後肯定不得好死。
只是說張居正的壞話還有餘地,侮辱朝中大臣,頂多罷官罷了,說不得為了顯示自己的大肚,高高掛起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涉及到皇上,言論如此輕佻,性質就變了。
摺子上,有時間,地點,與會人員的名字,官職,哪些人說的什麼話,說話時什麼表情,記錄分明。
“朕原來不曉得,原來大臣們都是一體的,卻不知誰和朕是一體的呢?滿朝官員,眼中可有朕?”
朱翊鈞聲音大起來。
“父皇才駕崩不到一年,官員為何敢如此欺朕,蔑視朕!諸位先生以何教我?”
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聞言,連忙開口勸慰。
不敢為那人辯解,只說滿朝文武,對皇帝絕無二心,更不會因為皇帝年輕就敢輕視。
“幾位先生肯定是好的,朕相信幾位先生,但是旁的人,就說不得了,知人知面不知心。”
“難怪父皇遺命,讓司禮監一併顧命,如今想來,卻是父皇深謀遠慮,早料到今日。”
“此乃小人,皇上切勿因此而誤會百官,臣等視君如父,忠心可鑑日月!”
聽到呂調陽的話,朱翊鈞不置可否。
“朕登基以來,克己節省,禮遇大臣,卻想不到有人敢蔑視朕,如此不忠不孝之人,朕不容也,著梁大忠來。”
聽到朱翊鈞的話,隨堂太監立刻安排。
沒多久,梁大忠氣喘吁吁的跑來,聽到小太監說的嚴重,他一刻也不敢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