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林思涵及時作出解釋:
“暴露、浸潤等等,都是切除心臟的原因。”
“但最重要的,是患者的一個既往史: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室速)。”
“南江醫大的同學們,室速是必考知識點,你們肯定背熟了——引發室速的原因中,心肌損傷是主要的一條。”
學生們恍然大悟,繼而欣喜。
背書背會“心肌損傷→室速”,不過是無數個枯燥知識點之一,過程痛苦、記憶抽象。
親眼看到損傷的心肌,結合明確的室速病史,過程輕鬆愉快,記憶具體牢固。
背靠實力強大的一院,真是太爽了。
以後,我一定要去一院實習、規培!
“室速和心肌損傷本身,都可能引發室顫(最嚴重的心律失常,等同於心跳停止),這也是必考知識點。”
“而刺激損傷的心肌,將嚴重加大上述可能性,這是淺顯的道理。”
話說到這裡,最小白的醫學生們都懂了——
若是不做體外迴圈、不切除心臟,一旦發生室速,甚至室顫,那很危險。
但現在已經讓心臟停搏,就壓根不存在這種問題。
專家們則或者面色平靜,或者面露苦笑。
面色平靜,是覺得無所謂,只不過我沒看病歷而已。
這種簡單的基礎知識,看到病歷就肯定會理解,完全不需要講解。
苦笑的則是自嘲。
林專門對著學生講解,這是給我們留面子了。
沒錯,涉及到的知識很淺顯,但若對病史沒有充分了解,就會忽視這一點。
偏偏我們基本上都沒看病史,能看看影像資料、瞭解一下現在的病情,就算重視了。
但能成為名醫,哪個不是堅守“必看病歷、必看病人才下結論”的原則?
示教手術的旁觀身份,不應該是懈怠的理由,更不應該是貿然提出心臟翻轉、反對心臟全切的理由。
“現在,對於心臟全切,我想應該已經沒有爭議了。”
“但是肯定又有了新的疑惑:這麼嚴重的浸潤,又是血運動力來源——左心室的浸潤,應該怎麼辦?”
“鑑於左心室的特殊性,再加上時間問題,既往慣例都是保守治療——根本無法清除,不得不保守。”
專家們各自點頭。
別的不說,光是時間上就只能保守。
體外迴圈最好別超過三小時,超過後患者生存機會將大幅下降。
而這種程度的浸潤,想清除的話,需要一點一點摳。
摳不能亂摳,必須注意儘量減輕對心肌的損傷,否則腫瘤摳乾淨了,心臟也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