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舞臺上必須想到的不是情感,而是規定情境,而是自然地產生純真熱情的規定情境。所以問題並不在於準“符合”誰,而是隻有規定情境才能產生的真實情感。
形體鬆弛,沒有肌肉緊張,身體器官完全受活動意志支配是演員進入創作狀態時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只有這樣,演員才能用身體表達他心靈中所感受到的東西。
形體鬆弛還可以促使自然的自我感覺,減輕演員的精神負擔,使他注意舞臺的事件,但它的取得必須依靠於演員把全部注意力整個地在自覺計劃與行動的邏輯與順序的時候才能成功,並且只有在下面兩種情況下才是有效的:(一)要給注意力裝上幻想的翅膀;(二)演員像任何藝術家一樣,要把自己摒除在實在世界之外,而沉浸於藝術作品所創造的世界裡,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
另外兩個元素“想象”與“假使”就產生了。只有在想象的幫助下,演員才能相信這個虛構的世界是真的,只有藉助於想象,演員才能把“幻想的虛構”變成舞臺的真實,透過對以往的“情緒記憶”,在“假使”的想象的真實裡,演員也就真心誠意地相信,而且比相信真正的時候更有熱情。相信了虛構的生活,演員就能開始創作了。
“規定情境”和“假使”一樣,是種假定“想象的虛構”。任何一個劇本,演員都要碰到作者和導演的許多層次的“假使”,即各種“規定情境”。 “規定情境”就是一種“假使”,而“假使”也就是一種“規定情境”。一個是假定(假使),另一個是對假定的補充(規定情境)。
“假使”永遠是創作的起點,而“規定情境”是創作的發展。只有依靠所有這些“規定情境”,才能夠創造出人的“純真的熱情”。只有“規定情境”和對“規定情境”的判斷,才能夠在演員心頭引起真正的體驗,並且引導演員走向真正的生活。
體系並不承認“一般化的行動”,只承認具體的規定情境中的具體行動。這就是說,規定情境的不斷的線,乃是演員在形象中的一切思想、行動、情感的源泉。
人的行動的邏輯和順序完全取決於具體的生活環境,取決於實踐。舞臺形象也是如此。
規定情境中有熱情的真實,這就是說,首先要創造規定情境,真誠地相信它們,那時“熱情的真實”就自然產生。規定情境線制約著演員創造角色的全部過程。它能引起視象,並能使角色在演員的意識中活躍起來。它決定了挖掘臺詞的可能性,並且幫助產生角色。
它闡明瞭典型環境,而典型環境也就使得演員能夠找到典型的行為,創造出典型的性格。它規定行動的邏輯和順序,闡明角色的主要目的,指出角色的遠景,並且自然地導向最高任務。
第三個原則是天性本身的有機創作。整個體系的目的是用有意識的演員技術來引起下意識的創造,使演員的天性發揮它的作用,而天性可以說是最優秀的藝術家。
不能杜撰創作法則,法則存在於人的天性的自然之中,只需要認識它們,並且掌握它們。
創作不是理論,也不是一套規則和手法。“創作者”就是人們本身的天性。形象只能從自己身上創造出來,因此,必須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並且在自己身上找到角色。
如果演員不僅能在作者臺詞的範圍內生活在角色裡,而且能夠擴大作者臺詞的範圍,找到角色的過去和未來,這就意味著演員的創作天性已經跟角色結合在一起了,就意味著演員的創作天性已經取得了徹底的解放,能夠感受任何情況,並且輕鬆愉快地適應它們。
體系的第三個原則說明了透過有意識的技術,達到演員天性的下意識的創作(透過意識達到下意識,透過隨意達到不隨意),把一切下意識的東西交給天性這魔法師,演員自己就去採取我們所能達到的途徑——有意識地去進行創作和採用有意識的心理技術手法好了。
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一方面應從自我出發,從自己的創作天性出發。另一方面也要“依照創作的法則”。
所以說,要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創作,這種創作勞動體現在積極的舞臺行動裡,而舞臺行動又必須在規定情境裡完成。
因為只有規定情境才能產生出純真的熱情,也就是可以造成自然“體驗”的人的天性的有機效能。沒有“體驗”就沒有真正的生活,因而也沒有真正的藝術——沒有“體系”。
肖夥子一下子就看入迷了,沉迷於理論知識無法自拔。
至於最後瓦力的東西,就是類似於拳譜的雜技譜。
雜技,亦作“雜伎”。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
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雜技”一詞,是1950年東土雜技團成立時,由偉人定名的。
雜技 zájì[Ac
obatics],雜指多樣;技指技藝,即“各種技藝”的意思。
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它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專門藝術,包括跳、身體技巧和平衡動作,較晚時又使用長杆、獨輪腳踏車、球、桶、繃床及吊架等器械”。
古代娛樂形式之一種
1.古代娛樂形式之一種,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又稱“雜戲”。《漢書·武帝紀》“三年春,作角抵戲”顏師古注引漢文穎曰:“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魏志·樂志》:“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趫、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隋書·音樂志中》:“且西涼、龜茲雜伎等,曲數既多,故得隸於眾調,調各別曲。”宋蘇軾《集英殿春宴教坊詞·小兒致語》:“廣場千步,方山立於眾工;大樂九成,固海涵於雜技。”參閱任半塘《唐戲弄》第二章四。
過去泛指技藝表演
2.過去泛指手技、口技、車技、馴獸和魔術等技藝表演,系從古百戲演變而成。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如單臂倒立),馴獸(馬戲)、魔術從雜技中分出,單獨分類。艾青《在浪尖上》詩:“好像是在玩魔術,好像是在演雜技。
約在新石器時代,東土的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遊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雜技學術界認為東土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
這是用硬木片削製成的十字形獵具,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這種旋轉前進的武器打擊飛禽走獸,而在不斷拋擲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迴旋“來去”,於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會中表演的節目。
雜技藝術中的很多節目是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提煉和藝術化。
……
瓦力看著這幾本書,深深地入迷,二話不說,已經自己去實際操練去了。
送走了三人,莊稼已經收穫了不止一波了。
白小杰繼續下山,待在山裡太無聊了,下山破個悶兒。
踩著小滑板,跟隨著正午太陽的方向,向著南方走去。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