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找來報說有朋友拜訪,李自成作別幾人離去。
艾毓初也沒空瞎扯淡了,匆匆去忙乎賑災之事。
一場小聚會也就散了。
李自成回到班頭公房,沈小西兒熱情的上前打招呼。
沈老西兒在收了第一次贓物後迴轉老家,榆林的買賣交給了大兒子沈一石。
沈小西兒此次來訪,一是為躲“流賊”;二是想打聽什麼時候再做買賣。
畢竟那家小當鋪是因為李自成才設的,老不開張的話也沒必要一直維持下去。
李自成聽完後有些為難,“再等等吧,一時也沒下手目標。”
沈小西兒眯縫眼一張,“班頭,兄弟倒是打聽到一個為富不仁的大財主……”
……
當天後半晌,艾毓初的三座粥棚就立起來了。
而且有他帶頭,樂捐人數大漲,最後共出糧三萬八千多斤,銀六百多兩。
知縣王象兌笑得合不攏嘴。
米脂一沒起流賊,二沒丟城,三餓死的人少,無過就是功。這就是政績!
王象兌還親自表演了在鍋裡插筷子不倒,以示粥稠。
烏泱泱的人頭湧動,饑民們端著破碗把粥棚圍了個水洩不通。
李自成安排張成帶捕快維持秩序,不好好排隊的也別客氣,棍棒伺候。
沒想到還在裡邊抓了一個賊。
真是奇葩天天有。窮的都要領粥喝了,你能偷到啥?
更奇的是他還真偷到三錢銀子。
只能說免費的粥就是好,不論貧富都想來蹭一碗。
頭一天還算順利,第二天可不得了了。
大清早城門還沒開,外面就圍了成百上千人。
王象兌得報,匆忙穿戴好登上城牆一看,我的天爺啊。
他慌了。
或許還有更多饑民正扶老攜幼在趕來的路上,可粥是有限的,放完之後呢?
屆時上萬人聚在城裡,又沒了吃食,必然會引發騷亂。
王象兌召集臭皮匠們一通商議,最後決定城裡只留一口鍋,另外在北門和南門外十里,以及無定河西艾東莊,三地各設粥棚一座。以分散饑民。
李自成原本只捐了一萬斤糧,五百兩銀子,得到沈小西兒報信後他把捐贈額翻了一倍。
反正很快又要打土豪了,而且存糧太多起事後也不可能都帶走,還不如散了好。能活一命算一命。
艾毓初真想不通李自成從哪弄來的糧,居然還都是麥子和大米。他只能感嘆半仙果然好本事。
李自成不願出風頭,拒絕小艾在功勞簿上記名。
那怎麼行?
賑災是天大善舉,上報之後說不準皇帝都要下旨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