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問策,按理說應該是皇上問,貢士答,由此來判貢士水準。
唐代時期,小武就是這樣做的,一連問了好幾天。
後來的皇上覺得這樣太累,還不如坐在那裡,喝喝茶,眯著眼睡會來得舒服,所以便將殿試策問交給了大臣。
大臣也為難,萬一我欣賞的皇上討厭,我看中的皇上嫌棄,那不是連帶著自己也倒黴?
為了不得罪皇上,又能辦成事,大臣一致認為:考試吧,拿一道題出來,以成績定輸贏……就這樣,很多時候的殿試,往往沒有直接問策這一環節。
當然,也有些皇上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晚上睡眠充足,唾液系統又發達,對著所有貢士,一個個看過去,覺得醜的就不問了,覺得帥的多問幾句,這也是正常的。
眾人落座,試卷發放,貢士做題,皇上看人。
楊榮微微抬了抬頭,瞄了一眼坐在上面的朱允炆,頓時愣住,怎麼看著如此面熟,好像在在哪裡見過。
想起來了,唐氏書坊!
楊榮沒想到,自己與唐潤對話時,站在不遠處安穩看書的男人,竟然就是大明帝國的皇上!
怪不得在自己離開之後不久,唐氏書坊門口便出現瞭解縉的字。
看來當日就算是自己不出手,皇上也會出手。
楊榮見朱允炆的目光掃過來,連忙低頭,審視著試卷,不由深吸一口氣。
這策問,乃是大治之問,其中包羅永珍,不僅涉及士、農、工、商、軍等諸多內政,還涉及建文新政,如一條鞭法、遏田產兼併、新商之策、廢衛所制等,在這之外,竟還有邊疆國事!
一策問,問盡天下事!
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必須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什麼是這天下根本?
官員?
軍人?
商人?
匠人?
還是農民?
六千萬大明子民中,官員、軍人、商人、匠人都是重要的,但這些人加起來,其數量也不過三四百萬,而絕大多數的人,是農民。
以農民為根本,方可實現天下大治。
勸農桑,豐倉廩,方可安天下,方可打造大治基石!
楊榮的目光有些猶豫,士農工商是固有的提法,若自己以農為主,那豈不是成了農士工商?
士子的地位與威嚴,還要嗎?
楊榮想起了朱允炆說的“陳述直言,縱錯無妨,勿有顧慮”,終堅定下來,提筆寫下:“臣對:大治天下,涵蓋萬千,宜分先後,釐清主副,以主為先,以副為後,徐徐圖之……”
“何為根本,乃萬民也。民不聊生,天下必亂,盛世空幻。若民順家富,則江山安泰,萬民歸心,大治不遠……”
“興民之策,在於田產。一條鞭法雖護萬民田產,降稅於民,然僅止於此。臣竊以為,可在農桑之外,誘民富產,殖養牲畜、百物……”
楊榮揮毫潑墨,書寫行雲流水,酣暢淋漓,不至半個時辰,已然寫就。
停筆審閱,楊榮有些緊張。
如此文章一味聚焦民生,卻不涉朝政與軍制,不知會不會被讀卷官所嫌棄。雖然還有很長的時間,但楊榮已不想再修調,更不打算另寫一文。
觀點已立,成敗便交給朝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