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根刺,要命。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張元慫恿並輔助李元昊進軍宋朝,好水川之戰爆發,宋軍陣亡多達一萬餘人。
看著滿是宋軍屍體的好水川,張元得意地寫下了“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的詩句,對宋廷朝臣滿是譏諷。
可以想象的出,當時的張元是憤怒至極致的發洩,他應該咬牙切齒,默默說過:我一定要覆滅宋朝,讓你們知道,當初殿試屢次篩下我是多大的錯誤!
有了張元這個“榜樣”,宋廷殿試中那些淘汰的人,也明白了一個樸素的道理: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你們篩吧,篩下來,我們就去西夏,人家那邊也在招人,工資也高。
忠誠?
對你們宋廷的忠誠,換來的就是一次次黜落!
生命有限,運氣不好,三四十年,運氣好,五六十年,殿試淘汰一次,那就意味著三年白過了,人生幾個三年能被你們耽誤著?
不幹了,走人。
宋朝的人也不是傻子,看著一個個人跑,還都有偷渡邊界線的本領,加上這些跑的人心裡陰暗,報復欲極強,以滅宋為餘生志向。
長期以往,這如何了得?
於是在嘉佑二年(1057年),宋仁宗親自主持殿試,對所有人和顏悅色地說:
“你們放輕鬆,慢慢考試,不要有壓力,哪怕你不會答題,我也認為你是個人才,也就走個過場,等結束了,都留下來做官啊。”
殿試不罷黜一人,便是從這一年開始的,之後形成慣例,南宋、元、明、清,基本上都照搬了這一套。
所以,胡靖等人可以意氣風發,心情舒暢,無需有半點擔憂。
雖然楊榮不想去喝酒,但架不住胡靖、李貫的推搡,就連楊溥也被拉著一起去了秦淮河的問紅閣。
武英殿。
方孝孺將金幼孜的試卷讀完,交給了一旁的雙喜,又拿出了一卷,道:“皇上,這一卷乃為會試第四名楊榮所作,名為《正天下之功,是為大仁》。”
“讀來。”
朱允炆低頭審閱著王艮、胡靖、金幼孜的文章。
方孝孺清了清嗓子,抑揚頓挫地讀著:“佐霸者有輔世之功,聖人所以取之也……以管仲正天下之功,而夫子稱之,其亦不沒人善之意歟?自今觀之,春秋之時何時也……”
“慮王室之衰也,於是乎有葵丘之會焉,誓之以五命之嚴,申之以載書之信,而以下陵上者,始知所懼矣;慮夷狄之橫也,於是乎有召陵之師焉,連八國之援以摧其鋒,許屈完之盟以懷其德,而以裔謀夏者,始知所警矣……”
“是管仲正天下之功如此。 身系天下之重,故北面請囚而不以為恥辱;心存天下之圖,故忘君事讎而不以為嫌。子貢何議其未仁耶……”
朱允炆抬起頭,看著方孝孺,這一篇文章,對於“一匡天下”作出了極好的解釋,在給管仲正名的同時,也沒有逃避管仲的錯誤。
辯證看待問題,這是楊榮的智慧。
“皇上,這一卷乃為會試第五名李貫所作……”
方孝孺讀罷,想要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