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陛下還請放心,臣早就和那些助理官員說了好了。並且按照陛下的吩咐已經提前給他們做了輔導。雖然時限有些過於短,但是在漢中任職應當是不成問題的。”鍾繇聽到劉協提起這批人也是連忙說到。
劉協忌憚世家勢力的事情其實在關中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所以鍾繇一直很用心地給劉協培養招賢榜找來的這批人才。
他們雖然在某些方面肯定要比那些世家子弟要弱上許多,但是還是能夠擔任一些職位的。
就好比如在關中改革的時候,鍾繇曾經派遣他們到民間宣傳這種政策,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寒門子弟,所以在民間的親和力要明顯高於那些世家子弟。
民眾的反饋透過他們反映上來的也遠遠比鍾繇自己派遣人前去調查的要多得多,所以鍾繇很多時候都會將這樣一批親近百姓的官員安排在各種基層的位置讓他們接受考驗。
若是能夠成功的話就把他們放到更高的職位上,這是一套非常合適的體系,雖然現在上層的寒門子弟比較少,但是經過不斷的歷練,他們的能力也在不斷的成長。
劉協聽著感覺這種東西就好像是後世的那種大學生村官一樣,都是讓一個有知識的人到一個困苦的村子裡進行經濟建設的指導。
鍾繇竟然在這種時候也能做出這樣的選擇說明這種方式是真的很適合中國的模式。
但是劉協沒有選擇多嘴去打擾鍾繇的政策。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不同侷限,自己不能用後世的角度來看待這間事情,還是交給鍾繇這種專業人士會比較靠譜。
“既然招賢榜如此有用,朕在想不如直接將其變成常態吧。”劉協拖著腮若有所思地說到。
“常態?這招賢榜若是變成常態可就沒有這般威力了。”鍾繇有點不解地說到。
歷史上會發布招賢令的君主其實都是在危急的時刻找到合適的人才前來幫助自己建設國家,若是將這件事情變成常態化的話,招賢令的可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這對於劉協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嗯。朕所想的是建立一個專門的測試。每年進行一到兩次,若是能夠成功透過考試者就能錄用為新的備用官員。當然朕不會限制任何人參與這種測試,但是一旦成為備用官員也必須多加限制才行。”劉協將自己腦袋之中的想法全部說了出來。
這是他很久以前就想要改革的一個方向——科舉。
雖然科舉制度還存在的一定的缺陷,但是也比現在的舉孝廉要來得更加快捷和有力。
那些寒門子弟也不必因為自家的那些家世問題而沒有辦法擔任官職或者是是做一個芝麻小官。
“陛下想要改革的是官制?”鍾繇有些詫異地說到。
這個天子腦洞的程度可比鍾繇想的要大得多,已經過去幾年了鍾繇發現自己有時候還是很難跟上劉協的想法。
“也算是吧。朕看上次招賢令的前來揭榜的人效果都還不錯。但也不過是我泱泱大漢的一部分罷了。所以朕想要物盡其用,有不會破壞招賢令的威名,就必須另外設定一個錄用渠道不是嗎?”劉協笑著說到。
他這麼說其實就是取巧了,但是這番話也讓鍾繇陷入了沉思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