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倒也不是什麼難題。不過是景園斷句有些差錯,但句意還尚通順,臣才這般說。”楊修緩緩開口說到。
“斷句?這斷句有何問題?”劉協不禁好奇地追問道。
“乃是論語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斷句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景園卻斷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楊修也就順著劉協的問話繼續開口說到。
劉協點點頭,也就琢磨起了這麼兩句話。
現在的書籍其實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區分的,斷句都是老師教學,學生便聽進去了。
所以一本書便往往會延伸出很多不同的解釋,一定程度上也是阻滯了文化知識的傳播,加大了讀書寫字的門檻。
就例如這麼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是按照楊修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斷句來讀,意思便會是“可以使民眾由著我們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完全就是古代統治者的哪一種愚民的思想。
劉協想要極力改變的就正正是這麼一點。
而如果是按照景園的斷句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則就會完全顛覆為:“如果這個人可以造就,有發展前途,就創造條件讓他自由的發展,否則,就只讓他明白一般的道理就行了”
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但是很遺憾這句話在世家和皇家的正統解釋都是楊修的哪一種斷句法。
“還真是應景啊。這句話到底是想告訴天下人一個什麼道理呢?孔子莫不成真的想要愚天下之人?那他又為何要周遊列國呢?為何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呢?”琢磨完劉協不禁搖著頭感嘆地說到。
面對劉協突如其來的感嘆,孩子還是有些不解的,因為書上便是這般寫的。
但是楊修和鍾繇卻也都是陷入了沉思之中,只有沉默。
對於這個他們也是不敢妄言的,要知道愚民對於統治者是極其有利的,牽扯到了一些皇家的利益。
但是劉協卻好像不是這種人物,要不然劉協也不會教這些孩子讀書,不會準備推廣全民教育。
“陛下。聖人所言必然沒有錯,錯的是如何解讀罷了。陛下乃是大漢的天子,大漢也應當以陛下的意志解釋這樣一句話。”鍾繇安靜了一會出口說到,神情之中還帶著幾分輕鬆。
“臣附議。臣以為陛下應當為天下注釋論語一書,這樣天下讀書人也能正確理解這其中意思。”楊修也是眉頭一挑,很是自信地說到。
為論語做註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特別是現在紙張的改進和印刷術,所以劉協是有實力掌握這樣一個解釋的權利的。
“很好。兩位的想法都不錯,朕心甚是歡喜。不過朕還有一個解法,可以給各位看一看的。”劉協很是滿意兩人的回答,但是其實他從一開始接到這麼一個問題就想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現在也正好將他拿出來。
“來,高定,給我準備紙筆。”劉協揚了揚手說到。
不一會高定便拿來了紙筆和一面小桌子,劉協也便開始書寫了起來。
劉協的字還是比較清秀的,筆法也很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