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把火帽放進金屬彈殼內的構造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有了。
法國人裡福瑟在1836年發明了一種使用金屬底殼、橫針擊發的霰彈及配套的槍械。
後來德國人於1841年研發的德萊塞針發槍,更是將擊發藥放在了紙包定裝彈的中間。
然後創新的使用了讓槍機上的擊針刺破紙包彈,擊打擊發藥後引燃發射藥的設計。
其實這倆人的發明結合起來就是一枚後世的中心發火金屬定裝彈了。
不過這個時間段,已經出現使用一種彈丸名稱為‘邊緣發火金屬子彈’的非主流步槍了。
理論上,可以說現在李明啟用的恩菲爾德步槍就是個過時的步槍。
但實際上卻是正好反過來,現在的所有國家除了普魯士那個奇葩之外,大多數國家的軍人使用的還是前裝槍。
要一直到1866年,普魯士用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步槍暴揍了奧地利之後,前裝槍才徹底沒落。
在這之前還有許多的前裝槍被裝備在各國的軍隊中。
對照著畫出來的圖紙,李明啟唾沫橫飛的給張榆等人講解了一番金屬子彈的原理。
讓這些給韃清造了一輩子槍的老鐵匠們眼睛明亮。
不過很快,這些人就開始瞭如何擊發這種金屬子彈,以及射擊之後子彈留在槍膛中不好取出的大討論。
而李明啟則是被這些人忘到了一邊。
不過李明啟毫不在意,甚至對他們現在的這種狀態很滿意。
這些人要是沒有一顆探索之心的話,也不會造了一柄奇葩的旋轉槍管的步槍了。
不過討論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這些人就停了下來。
因為他們發現光靠頭腦風暴什麼也討論不出來,每個人腦海中的子彈都不一樣,這還怎麼繼續?
於是他們就開始討論起了金屬子彈的樣式,準備先造一個出來試試。
一整個下午,李明啟都待在皇家研究院內。
看著這些人在他的指點下一點點的把子彈做了出來。
不過他們做出來的不是金屬子彈而是一個放大了許多的木製模型。
張榆把一個放大的木製火帽來來回回的塞進子彈模型後方,一臉的若有所思。
現在子彈有了,這些人又開始討論如何改造擊發結構。
不過在李明啟送給了他們一支後世的‘毛瑟98K可拋殼軟彈槍’之後,這種討論就落下了帷幕。
第二天,這些老鐵匠硬是用手工的方式敲出了幾個中心發火金屬子彈的雛形。
接下來的半個月內,張榆摸索出了用衝壓機生產子彈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