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想法在季東青腦海裡生起過無數次,但是真的瞭解了汽車這個工業精華後,季東青才知道自己當初的想法有些可笑。
尤其修車多了,季東青才知道,幾乎所有的發動機都有它的傳承性。
德系汽車是歐標,日系發動機是自己的標準,美國的是美標繼承了歐洲的標準。
三種發動機都用共性,但是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產生了分歧。
德國的強調經濟耐用,人的感覺第一,公差配合是一個標準,所以你會發現德系車為代表的歐洲汽車燒機油。
日系車發動機配合精度屬於中等,如果同種負載情況下實際上並不省油,所以日本人聰明的從車身上面下刀,屬於是小聰明也叫雞賊勉強過得去。
美標那就是喝油,發動機強調的大馬力,大燃油,內部就是空間大舒適!
你設計發動機基本上就這三個方向,跑不了,也繞不開!
除非你能夠建立完整的汽車發動機全產業鏈標準化,歐美走了幾百年,日本也走了將近一百年,我們國家從五幾年開始發展汽車。
發展轎車產業更晚,至少五十年的路還要走。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沒有相應階梯式開發探索,研發模式,一個科研工作者堅持十年都費勁,更何況要耐心的補充五十年的差距?
慢慢探索?拜託!別人也在進步好麼?哪有那麼容易設計出一個爆款。
即便是幾十年你兢兢業業設計出了爆款,有人用你的發動機麼?國內車企很多還是用的三菱發動機,銷量好一點的都是歐美髮動機。
這些東西季東青沒法言明,更不想打擊對方,眼珠轉了一下。
“如果你真想設計出好發動機,那你更應該去拆車,清晰地瞭解每一個零部件的作用,甚至每一個零部件的破損形式!”
“設計發動機首先要了解零件,最好別讓你設計出的發動機卡在零件,甚至是材料上面,你設計的零件越通用,材料越廣你的發動機推廣起來越容易!”
“日本和歐美髮動機設計之初都卡在材料上面,日本人在航空發動機和車載發動機上面逼出來很多新材料,在我們國家如果你這麼幹,弄不好會被直接fire!所以你從現在就要開始積累,明白我說的意思麼?”
季東青給對方重新點了一根菸,若有所思的說道。
“季工,這些材料現在我們國內都有了,那不是我們也可以研究同等的發動機了麼?”
學生畢竟這是學生,理論太多,季東青並不奇怪,而是點點頭。
“你說的沒錯,我這麼說吧,同等的陶瓷鍍層,在研發地國家,你用在發動機上的價格是國內應用在發動機價格的兩成!你國內發動機還有價格優勢麼?”
“我們完全可以仿造他們的材料……”
“那麼專利費你得給啊!交完專利費,價格又回到了我們說的那個水平,還有國內中間商的差價呢?國外絕大多數發動機製造商都會控股一兩家材料研發公司,我們國內很少有廠家這麼做,因為成本太高!”
面對上進的學生,季東青並不反感,對方此時心情有些低落。
“不用擔心,研發還是要搞的,有時候可以另闢蹊徑也說不定,發動機如果換成其他東西看看成不成!”
關於汽車,季東青現在有清晰的概念,繞開專利只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