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扶蘇與上將軍蒙恬的討論,一直持續到了深夜。
不光是涉及了裁軍和新軍的訓練,同時也談到了步軍學會騎馬之後的一些問題。
擁有陰山草原的九原郡,每年都可以訓養數萬匹軍馬。
而且這陰山,本就盛產各種優良的馬種。
還可以將原本秦軍使用的隴西馬,進行配種改良。
想要挑選騎士的戰馬,可能數量不太多。
畢竟,騎士用的戰馬,每一匹都需要進行非常嚴格的挑選。
身高、體重、蹄距、年齡、衝鋒速度、耐力、靈活度,都有著非常細緻的要求。
十匹馬中,都未必能挑上一兩匹。
但是要挑選能夠供步軍騎乘的‘代步工具’,還是非常容易的。
甚至這些挑出來的馬在很多方面,並不比騎士戰馬差。
九原軍馬的產量,足以支撐得起將現有的步軍全部裝備馬匹。
甚至一人雙馬都是可以的。
而如此一來,步軍不光是機動性大大提升,就連負載能力也因為裝備了馬匹而大大提高。
秦軍步軍,裝備其實已經是最好的,遠遠強於六國。
然而即便如此,受限於人的體力是有限的。
即便是重甲步軍,防護力在嬴扶蘇看來,也並不出色。
當年魏國武卒的選拔之法,就是出了名的嚴苛。
要求能夠戴著三層甲冑,使用十二石的勁弩,帶著頭盔、長戈、劍和三日干糧,半日之內奔襲百里。
當年魏國一里大約是現代的三百四十多米。
也就是說,要負重四十多公斤,半天之內奔襲三十多公里,還能夠有餘力。
這樣的選拔和訓練,已經幾乎就是人體的極限了。
即便是現代人營養都能夠跟得上,想要達到這樣的標準,也是非常困難的。
當年能夠透過選拔,成為魏武卒的人,都會被賜予房宅和田地。
這樣嚴苛的選拔之下,吳起時期魏武卒也不過五六萬人。
但是就是五萬魏武卒,卻能夠在陰晉之戰之中,擊潰五十萬秦國軍隊。
當然,那個時候,魏國是吳起領兵。
而秦國則還沒有變法,是幾大戰國中比較弱的存在。
不管是兵員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都是遠遠落後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從國力和軍力上,才逐漸超過了魏國。
商鞅本就是出身魏國,變法的很多條例細則,還是脫胎與魏國李逵變法和吳起治軍之法的。
而且人的體力極限,也基本到這兒。
負重多了,就行不遠,也行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