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有的資源發現青黴素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其做成藥劑大規模推廣。
只有從0到1是不夠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必須能實現從1到N才有意義。
至於土法制備青黴素倒是一個辦法,但也只夠給達官貴人使用,同時也不安全。
現代高產菌株的產量是最早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菌株的上萬倍。現代菌株是由紫外線誘變產生再篩選得來的,原始的菌株繁殖速度不夠,根本無法大規模生產,同時濃度也不夠,極容易產生抗藥性。
外加殺菌滅活的條件也不好,容易伴生其他有害病菌。這裡要說明一點,青黴素主要針對是細菌,對真菌的效果很差。
如果真要細究這玩意有沒有效,能不能治病還要打個問號。
對於普通的民眾和士兵來說毫無價值。
此時的細菌學說還沒有建立,弗蘭茨只能硬著頭皮帶著高倍顯微鏡,在維也納科學界的權威面前提出這個學說。
此時的弗蘭茨只有一成的把握,機率是有些低,只不過就算失敗了也不會失去什麼,萬一成功的話會讓整個奧地利帝國的醫療水平進步幾十年。
整個過程弗蘭茨用了三個小時,舉了一大堆例子。被黴菌汙染的培養液中細菌無法生長,被青黴汙染的尿液會抑制細菌的生長。
為了讓所有人相信他還複製了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並告訴所有的參與者三天後將確立這個學說。
弗蘭茨只希望,青黴素可早一點被開發出來。軍隊、普通民眾可以不懼怕流感。
只是大會從參與者們的表情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也許他們並沒有報多大希望,只是來陪皇儲玩的。
至於阿司匹林,弗蘭茨覺得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以下是阿司匹林的發展史。
1763年,奇平諾頓(與牛津鎮相鄰)的愛德華斯頓用曬乾的柳樹皮給教區內的50位患有風溼熱的病人治病。並在寄給倫敦皇家會的信上講述了他的這一發現。
1823年,在義大利,從柳樹中提取出有用的成分,命名為水楊苷。
1838年,瑞士和德國的研究者從繡線菊中同樣發現了水楊苷。
1853年,法國科學家從水楊苷中提取出水楊酸,但是對胃腸的刺激很大。
1893年,德國科學家發現給水楊酸加上一個乙醯基,這樣減少了它的刺激作用。
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霍夫曼開發了並擁有人工合成水楊酸(或者叫阿司匹林)的專利。第一個臨床試驗開始了。
1899年臨床試驗獲得成功,阿司匹林成功投入市。
1914年,由於一戰,國際藥物貿易受到阻礙。澳大利亞的藥學家GR 尼古拉斯發明了一種提取阿司匹林的新方法。
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從水楊苷中提取出水楊酸,再加上一個乙醯基減少它的刺激作用就可以考慮上市了。
只是這60年的開發史,不知道能縮短多少。
這一次倒是激起了不少專家的興趣,因為水楊苷這東西大家都知道。
弗蘭茨這次真正要推出的是兩種東西,漂白粉和中藥。
漂白粉早在1789年就被人工合成出,只是此時的漂白粉還只是用於工業漂白,它更大的作用殺菌消毒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為何安德魯伯爵的死歸於痢疾,那麼容易被人接受?
因為這個時代的飲用水,大多數都沒有經過殺菌消毒。拉肚子是常事,瘧疾也時常在大城市爆發。
由於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者喝了不乾淨的水,死的人年年都有,大家早就見怪不怪了。
這個時代沒有計劃生育,每個家庭都七八個孩子,可人口增長速度卻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