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對於同一件事物的看法,總是和老一輩的大不相同。
李邦華很聰明,一身的本事,也有一肚子的學問。
奈何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時代了。
許多的問題,已經有了另外一種看起來很不合理的方法來解決,至於時刻擔憂的那種亂子,似乎也沒有出現在眼前。
李邦華以前不喜歡和人講道理,因為在他看來,講道理就是在詭辯,幾乎沒有一點問題,然而在他看不慣年輕人的做法時候。
命令的話,他沒有這個權利。
打一架更加的不可能。
於是他從來都鄙視的講道理,也就順理成章的拿出來了。
不過,每一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他想不明白的事情有很多,在老家的時候,想不明白,為何皇上會免了所有的徭役,那樣以後官府的做工,不是花費更大?
為何要對商人優待?
不是無奸不商嗎?
又有對儒生的苛刻,這一點他最難受,卻又是最無可奈何。
畢竟他對自己的學問很有自信,可對旁人的道德就不那麼看好了,能夠透過大明律來規範一些人的道德水準。
在他看來雖然不可取,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然而,此時面對把朝廷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刊登到報刊之上,李邦華就忍不住了。
從貴族到門閥,然後再到學閥。
他們這些文人的權利來自哪裡?
不就是對知識的解釋權嗎?
現在弄得所有的解讀,滿大街都是,那學問還是學問嗎?
此時聽聞劉文秀這樣說,李邦華就不得不說道說道了。
“你我走的時候,當時大明的糧價,你又不是沒有經歷過,突然漲了一倍有餘,若不是朝廷立刻出手抑制糧價,現在已經有人因此而賣兒賣女了。”
湖廣地龍翻身之後,朝廷就為了賑災用出了所有的手段。
而當時哄抬糧價的,反而不是什麼大商人,大世家,而就是平常的小老百姓。
因為都捱過餓,也太明白在災荒年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災情透過報刊傳播出去之後。
各地的糧食,就被購買的一乾二淨。
不少手中還有錢,卻買不到糧食的百姓們,更是焦急的守在糧店,一步都不肯挪開,若不是當時的商人們,以平價售賣了大量的糧食。
從而把百姓們手中的餘錢都吸乾了。
這一場風波還真就沒那麼容易平息。
不過,有一件事李邦華還是沒有想明白,就是當時應該會有糧商,趁機賺錢的,反而沒有任何的動靜。
當然,這些都是經濟問題,他想不明不白,也情有可原。
劉文秀看著李邦華,一直以來兩人之間的合作還是很愉快的,忽然間就又翻出了舊賬,所表達的意思他也懂。
無外乎就是這樣的訊息,朝廷應該捏在手中,只有等到實在無法隱瞞下去了,才傳送出來才是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