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臉上忽然有了一種沉痛的表情。
崇禎很不明白,說的好好的,忽然弄這一處是什麼意思。
“儒學啊,若是整個國家的學問,太過於單一的話,那麼後來者的想法,趨同性就會越來越大,想要在創造出來一點新的東西,就很難了。”
袁可立解釋道。
長久的觀察,也讓袁可立意識到,整個天下的技術水平,似乎一直都沒有多少的進步。
按理說,元朝沒了之後,大明已經幾百年了。
為何一個簡單的元青花,到現在都研究不出來?
是這些人真的沒有水平,還是說這一項技術的難度真的很大,需要更長久的時間來做研究?
都不是。
不過是工匠的待遇,差的快要吃土了。
既然不能夠養家餬口,那麼還會有誰去安心的鑽研?
不值錢的玩意,最後有手藝的工匠,還會因為各種的問題,被朝廷徵召,客死他鄉。
(本章未完,請翻頁)
要不是有著工匠的戶籍制度,怕是大明早就沒有工匠了。
文人的各項特權越來越多,最後百姓們的生活卻越來越難過。
要是這些特權,給出一點在工匠們的身上,外面的建奴,真的會那麼可怕?
幾十萬人而已。
難道大明的幾千萬人,都沒有任何的辦法?
崇禎聽著袁可立的話,心中若有所思。
心中暗道,原來他一開始做的事情居然是正確的,現在就連一個資深的儒學大師,都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學說了。
“百家爭鳴是很輝煌,可要想重新拾起來,可就難了。”
袁可立是老了,可經驗和眼光,沒有變。
崇禎的想法,在他的眼前,就像是一盞明燈一樣,亮的不行,也就崇禎自己覺得自己這幾年,好歹養出了一點城府。
外人是捉摸不透他心中想法的。
可實際上,不過是他自以為是的一廂情願。
只是沒有人揭穿罷了。
畢竟,誰也不喜歡一位,喜怒哀樂都看不出來的皇帝,在上面蹲著。
每天猜測皇帝心中的想法,不但費時間,有時候猜錯了,還容易造成要命的麻煩。
“在艱難,這條路大明也必須走,那個叫湯若望的人,你還記得嗎?”
聽到崇禎忽然提起這個人,袁可立心中略一思索,就知道說的是誰。
此人是萬曆四十八年到的澳門,和徐光啟的關係很不錯,本來是有希望被皇上弄進道院之中去的。
可不知為何,被皇上一口否決。
到現在也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