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還在繼續。
不管是湖廣的收尾階段的賑災情況,還是剛剛出現的孟津決口的水患情況。
有著極高經驗的李長庚,處理的很是順利。
糧食不缺,大明的國庫也不缺金銀。
可缺口依然很大,特別是在人才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去統籌規劃和具體實施。
那都不是念過幾天書,會一點之乎者也的人,弄得懂得。
數算的運用,在做官這一方面,佔據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隨著孫傳庭和李世勳在澳門的大捷,傳遍了整個大明之後,明真相的人,都清楚大明的糧食問題,已經全部解決。
六月底。
南京城再次發出命令,一邊賑災,一邊清理整個浙江和江西。
修建道路的工程隊,一直都沒有停歇,就是在湖廣維護安定的秦良玉,都被一紙調令配合著清理蛀蟲的工作。
另外兩條命令,一條就是給駐守在會安堡的李過,一條就是給遼東鎮的劉興祚和劉文秀兩人。
不同的人,得到的命令幾乎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穩住戰線,大明此刻還顧不地像北邊擴張,等到忙完了賑災事宜,才會有精力去打仗。
不過小打小鬧的練兵,還是沒有問題的。
李過面對的撫順關,少了皇太極,自然進攻的力度就減弱了下來。
還生怕大明的人打破了撫順關,也就不再去禁止想要去大明享受好生活的百姓們。
對於這裡的苦哈哈們來說,哪怕是進入了大明的工程隊中,一個銅元的工錢都沒有,那也要比在這裡做奴才的強。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撫順關內就流傳了這樣的一句話。
是真是假,沒有多少此地的奴才,或者誰奴隸們知道。
可對於嚮往的美好生活,他們還是分的清楚的,本就一無所有,不妨試一試。
萬一都是真的呢?
所以,幾乎就在滅掉了皇太極,以及他的最後一支算是精銳的軍隊之後,剩下的就是在做生意了。
每天,都會有絡繹不絕的車隊前來。
送來需要的物資,走的時候帶走更多的人口和地方的特產皮貨,牛羊等等。
而在劉文秀的那一邊,雖然沒有多少人前來投靠。
可對當地的建設,也是一刻都沒有停下。
官道是要修建的,村鎮的合併也是需要建設住房的。
還有今年的收成,那算是大明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豐收,在糧食這一塊,劉文秀和劉興祚算是做到了自給自足,還能夠有限的透過太子河,渾河,給李過和劉體仁送去一點。
剩下的最重要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在鞍山的附近,尋找最佳的開礦位置。
從此之後,遼東這一塊地方,就是能夠就近生產鐵器了。
可以省卻更多的運輸空間。
與此同時。
朝鮮國主李倧,帶著那些支援他的貴族們,都好奇的看著遠處的防守戰線。
在天氣剛剛暖和下來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