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在崇禎身後的,雖然科舉不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可在博學方面,一定是最豐富的。
對於‘輸籍定樣’的內容自然也是瞭如指掌。
而‘輸籍定樣’是和‘大索貌閱’兩者一體的。
‘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中一項用以整頓戶籍和賦役的措施。
隋初,農民隱漏戶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為了查實應納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口,隋文帝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閱”,即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進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如有不實,保長等要辦罪。透過檢查,大量隱漏戶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賦稅收入。
這一點,現在大明在崇禎的影響下,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的比隋文帝時期更好,每一個人的身份證明,可要比每一年的人口普查還要徹底。
畢竟這個身份證明,在現如今的大明來說,那都是利益的保障。
百姓們出門做工了,要是有人不給結賬,只要告到官府,自由巡捕司的人前去調查加過,隨後給斷獄送上證據。
再由斷獄給工頭下文。
其中最後是怎樣的結果,那就要依據大明律來進行了。
輸籍定樣,又稱“輸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政府利用這一手段蒐括隱藏戶口,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制士族、豪強佔有勞動人口,從而確保政府收入,加強中央集權。
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採納高熲建議,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出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上下,重新規定應納稅額,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制豪強地主佔有勞動人口,造成稅負不合理現象。
人口隱匿情況,在崇禎的手中,幾乎不可能會存在。
人民逃稅和抑制豪強地主佔有勞動人口的情況,也沒有發生,可稅負的不合理,依然存在。
有錢人來錢實在是太快了一些。
快的就是開辦工廠的人,心中都不是很踏實。
這些人交的稅也而是很高,可相對來說,收稅最多的則是中小型工廠,而大工廠是一樣的稅率,可盈利就不一樣了。
朱繼祚忽然發現,自己這個政事顧問,一點都不好做了。
皇上要是還要繼續在稅收上做文章,他怕自己就是一天十二個時辰都有護衛守著,也會有人輕易地要了自己的老命。
另一邊,一直搶答的範景文,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任何朝代的變法,其實都是在收稅上做文章,只不過,以前的皇帝想要國庫有錢,都在想窮人,也就是老百姓們攤派稅收任務。
可現在不成了。
崇禎皇上,覺得窮人沒錢,還是富人收上來的稅收多,儘管確實是實情,大明也因為如此,讓國庫的稅收不斷的增長。
可其中的一些增長幅度,是有錢的越來越有錢,大有讓整個大明獨此一家的趨勢,也就是曾經皇上口中偶爾蹦出來的一個詞‘壟斷’。
獨一家的生意好做。
也有些商人,起了一些想要定價權的苗頭。
就是有錢了,還想要繼續有錢,沒人會嫌棄錢多,從而用手中的錢財,可以左右朝政,讓其像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方面發展。
現在皇上忽然藉助這個機會,提出了‘輸籍定樣’,並不一定還要照搬隋朝的制度,可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向外說明一個意思。
那幾乎是,大明的富人們要小心了。
朕,要來給你們加重一點負擔了。
說句好聽一點的,就是劫富濟貧,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