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的幾次進攻扶桑的計劃。
在如今的大明朝堂中,文武官員的眼中,已經過時了。
就是其中的許多資料,都是模稜兩可,很有儒家春秋筆法的味道,若是仔細的去檢視的話。
也不過是一種想當然的辦法。
可不可行倒還在其次,其中需要實施的難度,就是現在崇禎已經盤活的大明朝廷,都不一定能夠準備的出來。
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
許多喊出想要出兵的大臣們,不難發現,根本就不是為了出兵而制定的計劃,完全是為了拖延時間。
為的就是,不影響福建等地方的經濟。
畢竟,在當時,那些地方可都有朝中大臣們投資出去的銀兩,要是因為戰爭,讓他們的銀子打了水漂的話,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
崇禎從字裡行間,清楚的認識到。
當年萬曆皇帝,到底有多麼的無奈。
如若不然,為何每一次提出的出兵方案,都是因為朝廷的國庫沒錢而告終?
儘管只是猜測。
而且是很惡意的那種猜測,崇禎還是打算讓自己的心裡明白一點。
“去找史可法過來,讓他查一下萬曆年間的各種稅收,朝廷國庫到底有多少銀兩的進賬,當年在其他方面的支出有多少,結餘多少。”
資料是最好的對比。
當時的扶桑,若是論軍隊能不能打這一方面看得話,大明絕對要比扶桑強,
知道登陸到了扶桑的國土,勝利都是遲早的。
一個統一的國家,還耗不過一個滿地大名,只顧著自己的變異版分封的小國家,還真就說不過去。
而且那個時候,扶桑的主力,可都在朝鮮,在突襲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達到摧枯拉朽的狀態。
治理國家有一段時間了,李定國在崇禎下的這個命令之後,心中若有所思,很快就明白了皇上是什麼意思。
心情也跟著沉重了起來。
如今隨著儒學跌下神壇,其他學科蓬勃發展,開智之後的人們,都對曾經所熟知的哪一門學問,有了一種很複雜的感受。
任誰被許多人騙了大半輩子,還堅信不疑的認為,這都是對的。
可在瞭解過真正的儒學經意之後,又恍然發現,原來一句話可以有兩個解釋,他們通常遇到的都是對說出這一番話的人,最有利的一種解釋。
也就讓他們清楚的感受到,為何人家儒生們,總是說話很有道理。
畢竟解釋權在儒生們手中。
自然是怎麼有利,怎麼解釋了。
袁可立張了張嘴,想要說點什麼,卻到了最後,什麼都沒有說出來。
有些事情他是親身經歷過的,只是他當時的身份,還不足以接觸到多麼大的朝廷機密,不過其中的一些費用開支,卻是離譜了一點。
其他人,也都在很長時間之後,慢慢的反應了過來。
有的東西,並不經得住查詢原因。
只要前後矛盾,那就是其中隱藏著巨大的漏洞。
有的東西真經不住查詢。
萬曆年間的許多國庫稅收還沒有找齊,卻找到了一份放棄交趾(南越)承宣布政使司的卷宗。
“都看看,都看看,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是這麼被人糟蹋的?要是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還在,朕還用得著出兵攻打南越?勞心費力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崇禎看到這個就來氣。
(本章未完,請翻頁)
‘啪’的一下,把劍宗都扔在了桌子上。
為了打下南越,現如今的大明,到底付出了多少,在場的人心中都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