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麻木,呆滯,李定國見到過不少。
曾經以為司空見慣的場景,是因為這些人不懂禮數,不知道學習學問,只會埋頭種地。
於是流傳出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人不過是沒錢罷了,可恨不過是總覺得爛泥扶不上牆。
然而事實又如何呢?
一群被當地官吏馴化了的人,和家養的阿貓阿狗又有什麼區別?
沒有了希望,就只能日復一日的累死在莊稼地裡。
就算有人想要幫助,也會因為曾經被坑過的深刻印象,從而躲得遠遠地,生怕再被坑上一次。
其它地方這樣的事情還不明顯,總有一些被餓瘋了的人,會拿起鋤頭殺人。
最近的“闖王”高迎祥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可到了袞州,越是接近齊魯之地,這裡的民風就越是“淳樸”,簡直和書本上說的一模一樣。
然而當地的官員卻是富得流油,百姓卻窮的都快揭不開鍋了。
或許是還沒有達到餓死人的程度,畢竟大明幾乎各個地方都在鬧天災,袞州暫時還是神奇的風調雨順。
若是赤地千里,不用想一定就是第二個“闖王”起來了。
而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軌跡當中,滿清入關之後,遇到的阻礙最小的,就是這片地方。
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誰管著不是老爺?
不過是頭上換了一片天而已,更何況這片天在他們的印象當中,還沒有原來生活的苛刻。
李定國一句知道皇上想的是什麼,讓孫傳庭都是一愣,多少人都在猜測皇上的想法,卻沒有一個人猜得中。
難道李定國是個例外?
“許多人都知道皇上對儒生的印象不好,於是都覺得皇上是對儒家不順眼,可你見過皇上廢除儒學?算沒算過現在朝堂之上學過儒學的人有多少?”
崇禎喜歡用數字來說明問題,現在他的手下大臣們也學會了這一招,清晰明瞭,還能夠一眼看出那個地方出現了錯漏。
所以推行起來還是很迅速的。
與之而來的就是算數的應用更加廣泛,學不會算賬,估計底下的人把你騙了都還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別的地方官員還不清楚是如何辦公的。
只有雍州和冀州兩地的官員,不但要辦公,還要不斷的學習算數,免得有時候彙報一下自己的工作情況,都沒有辦法說的明白。
“廢除儒學皇上自己也沒有說過,不過看皇上的行事方法,有著哪方面的意思,至於朝堂中的儒生數量。”
孫傳庭仔細的想了一想,就他手下的那些新兵,也有許多是本來就懂得讀書識字的。
“應該是挺多的吧。”
不想不知道,一想之後,似乎沒有別的地方那些儒生們說的那麼嚴重。
“儒學是沒錯的,只是學儒學的人出了問題,皇上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出了問題的人都揪出來,然後讓學術歸學術,治政歸治政,別再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
李定國說的很淺顯,看到的那些深層次的東西,卻沒有辦法說出口。
因為按照皇上這麼幹下去,讀書識字的人多了,那麼他們現在的這些官吏,將來就不再是不可替代的人了。
到了那個時候,做官就更加的難了。
再想要用一些手段,矇騙老百姓,就不再容易了,而最好的監督,應該就是整個大明的百姓,而不是吃著皇糧的監察使。
恍然想起了,在大周時期,女皇武則天弄出來的那個匭檢制度。
而這種喪心病狂的,把權利下放到百姓手中的制度,隨著武則天的去世,就被後來者不斷的廢除了一乾二淨。
實在是對所有官吏都不友好的一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