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歷代帝王,都在尊崇儒學,先賢那麼多,不是沒有人發現其中的弊端,可有誰能夠抵制的了這樣的誘惑?千秋萬代啊,雖然不是很靠譜,可到底給出了一個方向,兩三百年總是有的。”
皇太極喃喃自語,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能夠聽得到聲音,說給了自己聽。
隱秘的訊息,其實並不隱秘。
杜度的觸動很大,也能夠清晰的感受到皇太極的態度,需要做事,就必須告訴別人皇上以及自己的某些想法。
知道的人多了,秘密也就不造成為秘密。
在一些貝勒們的心中,這件事,是一件好事,身上沒有了各種綁著他們,約束著他們的條條款款,會更加自在一些。
他們早就看到皇上推行這一套臣議,定官制,設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貝勒管部事等等事宜,不是很舒服了。
不舒服的同時,還覺得,已經丟棄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了他們從白山黑水之中走出來的那一股氣,一股戰天鬥地蠻荒之氣。
他們有時候也承認自己野蠻。
可野蠻能夠讓他們取得勝利,現在是不也滿了,勝利似乎也隨之而遠去。
被要求,待在屋子裡那也不要去的那些漢八旗的人,包括被皇太極帶出關外的黃立極等等。
在第一時間聽到這些隱秘的時候,就彷彿看到了盛京出現了另外一個崇禎,另一個對於儒學也很是仇視的皇帝。
他們還不明白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可知道一點,要是自己不做出一點掙扎的話,絕對比在關內,崇禎手下的工程隊中更加隊伍悽慘。
畢竟在工程隊雖然幹活,可到底是有吃有喝,下雨,下雪,風暴天氣,還是不會被趕出去做工的。
而盛京就不同。
人家管你這麼多,只要還能夠喘氣,那就必須起來做事。
雖然來到這裡的時間很短,最多兩年多一點的時間,可看到的,聽到的,無不說明此地不是一個好地方。
每天都在戰戰兢兢中活著,用“度日如年”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算下來,他們也算是長壽了,每一個人,都多活了“幾百歲不等”。
有人看不破其中的奧秘,在恐慌著,可也有人心中知道,這麼做只是皇太極下意識的一種決定。
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手不知這樣的誘惑,從而選擇了儒學。
他就不信皇太極看不出其中的好處。
只要皇太極心動了,那麼他們就絕對會是最安全的一群人。
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等,雖然被限制在了各自的院子裡,可還是有著自己的某些小手段,所以訊息的靈通,還是沒有多少阻礙。
鮑承先山西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後入漢軍正紅旗。清朝初年著名大臣、謀士。鮑承先原是明朝副將,萬曆年間為參將,天命八年(1623年),他投降後金,仍為副將。
一開始隨著隨皇太極攻打喜峰口,敗退之後,又隨著代善他們一路從高臺堡,前屯,一直打破了山海關,進入了大明京師腳下,對明朝京師順天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雖然最後因為估計錯誤了大明火槍兵的犀利,從而敗北從馬蘭峪退了回去。
可也以為這一次一路上收服了不少的大明罪臣,得到了皇太極的賞識,隨後又參與反間計誅殺袁崇煥。
讓大明的皇帝,和邊軍不合,從而讓他們多獲得一點利益。
結果就是崇禎還沒有出手,袁崇煥卻自己被嚇得從寧錦防線上,轉移的到了更偏遠的皮島。
看起來是計策成功了,可接下來洪承疇接手了大明的整個防線之後。
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就跟著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