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時周圍的格局挺有意思。
不管是皇太極還是林丹汗,都是雄才大略的梟雄人物。
只有大明的皇帝,似乎被養廢了,不但皇帝廢了,就連朝廷的那些大臣們,從上到下的往下數,也沒有幾個好東西。
彷彿真的有一種莫測的天意。
讓大明倒下,去做別人的奴才。
好在此時的崇禎,還算勉強的讓大明有了一些生機,不過要想恢復起來,不扛過小冰河時期的天災。
很難有的多少作為。
除非就是大明的科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正是如今的崇禎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斷的發展道院的技術,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給大明找到出路,比如說:讓糧食增產,養活更多的人。
讓更簡易,更多的機械代替人工,溢位更多的剩餘勞動力,一次來提升大明百姓的生活,被一天到晚的都被拴在田地當中無法抬頭看天。
讓武器更加先進,如此才能夠發揮出大明的優勢。
人多,就是這麼任性。
隨便就能迅速的拉出幾百萬計程車兵,在如今的這個時代,誰不怕?
而只有這種改變了大明風氣的崇禎,才能夠把皇太極和林丹汗兩個不出世的人傑,給攔在大明之外。
如今關外的皇太極,想要啃林丹汗一口肉,給自己回口血,那就不得不看著大明的臉色。
只要一天大明沒有正式的表態,無力於關外的紛爭。
皇太極就不敢立刻出手。
而蒙古的林丹汗也是一樣,雖然大明不想和他結盟,可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之類的明確表示。
那麼就能夠藉著虎皮,繼續和皇太極周旋。
此時。
無論是皇太極,還是林丹汗都在等,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露出自己的獠牙,給對手一個狠得。
皇太極是在等大明內部自顧不暇,林丹汗則是等著把蒙古內部擰成一股繩,發揮出最大的實力。
各有各的難處。
不一而足。
當然,這一年的六月份,不止大明在尋求的著發展。
整個世界,也都在照著自己的出路。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當中,應該在五月二十日就應該發生的馬格德堡大屠殺事件,卻不知為何推移到了六月份。
在三十年戰爭中,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攻克了長期圍攻的馬格德堡,並對城內的新教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
這場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
當然,這場戰爭使德意志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40%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德意志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不過這些都和大明無關。
死的都是外人,即便是大明的人知道了。
也不過是“就這?死的不夠多嗎。”
然後被有些人惦記著,那些死了人的地方,是不是空著了,是不是可以移民,讓自家得到一點可以傳家的土地?
當然,這一年由於大明的改制。
壓住了建奴的兇猛攻勢,使得原本應該出現的兵圍大凌城,也早就歇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