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庚隨著崇禎說出了後果之後。
臉色就沒有好過。
本來他認為,只要工廠開的多了,那麼大明的稅收也就能夠跟著往上走。
想法沒錯。
可因為破壞了規矩之後,引發的其它事情,就不是他能夠考慮到的,不是沒有人害怕造成更大的麻煩。
而是此時,根本就沒有幾個懂經濟的人。
唯一一門懂經濟的雜學,卻又因為太過厲害,被許多代皇帝打壓,到了現在,也沒有多少傳承留下了。
最多一本《呂氏春秋》,在儒家盛行的年代,也不過是一本消遣的雜書而已。
取消了休假,也取消了上班四個時辰的給定,所造成的後果,崇禎還沒有說的就是質量。
都想賺快錢。
都想趁著一個商品暢銷,怎麼壓低工廠運轉的成本。
那麼還會有誰為了品牌而努力?
沒了品牌,又怎麼去保證質量?
而沒了質量的話,誰還願意去搞研究?
別看現在的道院,剛剛成立就研究出來了許多的東西,可那種研究,也是站在技術積累上面完成的。
崇禎只是給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已。
單憑道院是能夠引領科技的發展,可民間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沒有資本的介入,想要提升科研的動力,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得到。
“覺得自己被騙了?”
崇禎瞧了一眼,李長庚陰沉著的臉色,就知道他的內閣首輔,又要鑽牛角尖了。
“嗯。”
李長庚不想說話,卻又不得不說話。
他總覺得在這一件事情上,自己的智商是真的被侮辱了,虧他一開始還挺同情那些將要破產的商人們。
誰知道居然是在給他挖坑。
“商人逐利沒錯,有時候就算商人想要收手,也會被利潤推著往前走,所以控制利潤的走向,才一個成功商人該乾的事情。”
“不過大多數人,在輝煌過後,就會瞬間跌入谷底,而跌入谷底的人,大部分也都是經商的手段並不如何的光明正大。”
“其實這一點也不是問題,正如創業艱難,守業也艱難,遇不到一個好的領頭人,總歸走錯路子。”
“不過有一點,你必須知道,只有越公正的地方,越安全的地方,商業才會越發達,因為商人的財富會得到保證。”
崇禎邊走邊說,李長庚也在前後對照著大明的以前和現在。
在崇禎以前,大明的商貿並沒有現在繁榮,稅收基本上都來自百姓,可現在大部分稅收已經是來時商貿了。
他相信繼續下去的話,說不得在他有生之年,百姓的農稅都有可能被免除掉。
有了對比,才會知道那一種方式是目前最正確的。
冀州和雍州兩地是百廢待興,可有一點就是一視同仁,安全和制度方面能夠得到最大的保證。
除了冀州和雍州之外,其他得方看似很安全,受到的天災人禍也很少,卻依舊沒有形成商貿繁榮。
不是那些人不做,而是做的人太過貪婪,剛開始就想著全部都要,最後親自把自己建立起來的商貿搞臭了。
而規矩亂了之後。
也就沒有誰會想著去支援,得到好處的人,看起來賺了,可長此以往虧得更大,因為他的財富並沒有保障。
今日他可以用權
(本章未完,請翻頁)
利拿到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