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就是後面的兒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
倒不是這些皇帝無能,而是已經深陷一種叫做仁義道德的漩渦,跳不出來了。
就算出了一個萬曆皇帝,一場大禮義,壓服了全天下的儒生,可結果如何?
還不是春風吹又起,野火燒不盡啊。
崇禎倒不是對儒家的學說有看法,而是他認為這樣的著作,最好是推廣出去,讓別人去學。
這應該才是儒學的正確開啟方式。
只有自己的敵人軟弱了,自己才不會受到致命傷害,也更能很好的榨乾他們的所有價值。
至於愚民。
他自己的子民,以後是要征戰天下的,可不能全部變成笨蛋。
只要能夠保證大明不滅,那麼朱家就絕對會是皇帝,而那些儒生們能不能找到吃飯的飯碗,可就不是他應該管的事情了。
‘歷史嗎?’
在座的大臣們,心中想著,打算回去就好好的看看一看,歷史書上到底有什麼奇怪的東西。
一場宴席,直等到月上中宵,才緩緩地結束。
此時月光如水。
清冷的落在的皇宮的琉璃瓦上,彷彿鋪成了一層白霜。
崇禎還記得,他第一次睜開眼睛,來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時候,天地間正在下著大雨。
風雨飄搖,一如當時的大明一樣。
雖然現在看著大明已經被崇禎妙手回春,給治療的起死回生了,可現在都是因人成事,若是他有個三長兩短。
所有的政策都會毀於一旦。
“皇上在想什麼呢?”
周皇后斜躺在床上,突然瞥崇禎蹙眉的模樣。
在她的記憶當中,這樣的場景,可是很少見的。
“我在想,一個國家要如何才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
崇禎現在正值少年,卻已經開始思考起了,若是他以後老去了,或者已經不在了,大明又該何去何從。
“你是知道大元的,京城原本就是在大元的大都之上建立的,說句老實話,我看過了一些資料,曾經的大元無論是稅收,還是科技,都不是大明能夠比的了得。”
崇禎歪著腦
(本章未完,請翻頁)
袋,瞧著周皇后想要說什麼,苦笑的接著道:“你別看本朝的那些所謂的正統歷史,在皇宮之中的洪武大帝的起居錄上都記載著,大明是稅收是元朝的好幾倍,你能夠想象著其中的差距嗎?”
“還有,民間流傳的元青花,到現在整個大明已經二百多年了,居然還沒有還原出其中的技術細節,就這一點咱們都還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個什麼樣子。
曾經那麼強大的元朝,都能夠灰飛煙滅,大明又怎麼可能倖免於難?”
崇禎有些話根本就說不出口。
火槍和火炮的歷史由來已久,實際上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然而把火槍和火炮發揚光大的,卻偏偏是元朝。
一群在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居然對科技的運用,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還有對外的貿易。
就是歷史上的三寶太監鄭和,三次下西洋走過的水路,都還沒有全盛時期元朝的商路走得遠。
許多資料不查不知道。
還當自己是天老大,自己老二。
實際上,大明兩百多年,只是在八股文章上進步斐然,其他方面是真的落後了,而且是停滯不前。
都在說永樂大典多麼厲害,多麼全面。
這一點崇禎也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