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盛京。
朝堂之上黃立極長身而立,此時還沒有明確的官服,穿著的依舊是寬大的袖袍。
旁若無人的侃侃而談,仿若《三國演義》當中舌戰群儒的諸葛亮。
漢八旗之中的大明叛臣們,一個個的低著頭仿若在仔細聆聽最重要的儒家經典,然而若是能夠看到這些人臉的話。
絕對會大失所望的看到嘴角含著的嘲諷,和臉上差點繃不住的譏笑。
嘲諷這些沒見過華夏文明的蠻子,譏笑與有人把任何一個儒生都能想到的,最簡單的豬肚拿出來,都是一篇篇治世文章。
當然要是看得仔細的話,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得意。
他們沒辦法不得意,來到遼東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片儒家文化貧乏的突地。
儒生們追求的是什麼?
教化。
要是能夠把這一片野蠻的突地,教化成熟土,那麼青史之上絕對會燒錄他們的名字。
皇太極早就眼饞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好方法。
也曾試驗過,去總是失敗。
此時聽聞科舉之前必須先要建立制度,沒有制度的運轉,科舉也不過是無水之萍,轉眼就會乾涸矣盡。
蒙古人有一部分人聽不懂漢話,茫然的四下打量,而聽得懂的則是蹙著眉頭,不知想到了什麼。
只有那些早就得到訊息的滿八旗,一個個或老神在在的,彷彿毫不在意,又或者裝作高深莫測的不住點頭,似乎黃立極說的這些東西,很符合他們的想法。
更有人用欣賞的目光,看著出列對答的黃立極,表示此人說的,我全部都贊同。
皇太極高座皇位,俯視下方。
對滿朝的這些人,心中所想,洞若觀火。
‘站得高,看得遠,果然是有道理的,怪不得當時建立盛京的時候,是要按照大明紫禁城的大概格局來修建。’
皇太極的腿上蓋著一條毯子。
兩旁的銅爐中,淡淡的煙霧升起,又消散在空中。
四周的架子上架著火盆,讓朝堂之上,感覺不到任何的一點寒冷。
皇太極劍底下的人,沒有任何反對的,略一點頭,示意可以繼續說下去。
黃立極心頭大喜,他的名字和皇太極只差一個字,這就說明他來到遼東,就是緣分,此時莫名的有了一種被人重視的感覺。
其實在大明,除了崇禎之外,熹宗朱由校,也是很重視他的,不過是因為大明當時是儒家的大本營,他只是認為理所當然而已。
此時背井離鄉,從天堂走到了苦寒之地,做的事情還不如大明時的內閣首輔重要。
卻反而滿心的欣喜,也不知這是一種怎樣的心裡。
“仿照大明,入鄉隨俗,可以設立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這樣一套有效的玩唄的制度就建立好了。”
黃立極話音剛落,就有人捧著場子出列問道。
“內三院是幹什麼的?”
問話的人就是代善,他能聽得懂漢話,此時卻說得是滿語。
這種在這個時代,看起來小眾的語言,黃立極也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學的滾瓜爛熟。
一開口就是濃厚的滿人本地特色。
“內三院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樞要機構。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編纂史書及實錄,撰擬表章並收藏御製文字;內秘書院掌撰外交文書及敕諭祭文並錄各衙門疏狀;內弘文院掌註釋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進講並教諸親王等 。”
代善目光閃爍,內三院的職能,他早就看過,此時黃立極說的,和他看到的一般無二。
在他看來這一套分割權利,然後又互相制衡,很符合《三國演義》的那種三國鼎立的穩定性。
黃立極回答完畢之後,代善就默默的退了下來,期間沒有人再提問,彷彿是故意流出了一段時間,供第一次知道這個訊息的人,仔細的思考。
而排在漢八旗最前面的寧完我,則是低著頭一聲不吭,心中默默的記下了黃立極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