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恍惚中覺得,自己的豐功偉業正在悄悄地離他而去。
本應該一帆風順的入關戰役,卻不知不覺中成了埋葬他們族人的墳墓。
族人們不忌憚犧牲,可再多的犧牲也要有價值可言。
“天命已經離我們而去,是時候改稱號了。”
在撤出通州的那一刻,皇太極如是對代善說著。
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當中,他們在就在遼東改換了稱號,從天命改成了天聰。
而在某些時候,卻又是兩者混用,由於缺少史官的記載,這一段時間的歷法也是最為混亂的一段時間。
而天聰元年,也正是在對應著崇禎元年。
似乎這種改元的特殊方法,真的能夠對遼東的女真人帶來好運。(真是的歷史就這個鳥樣,無語。)
人的體力是有限的,無論是遠行,還是廝殺,都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出自己想要的戰果。
晁剛的隊伍用火槍彌補了這一點,可憑藉著兩條腿根本就追不上四條腿的敵人。
唯一的收穫只不過是一些,本來就生活在通州附近的那些被去趕過來幹活的百姓,而且這些百姓現在還成了他們前進的負擔。
不但要妥善的安置,還要防止繼續暴亂,最重要的則是糧食的負擔。
然而此時大明正值天災,運河枯水,漕運的運輸量大幅度下跌,若不是朝堂上慣了同一批大臣,現在京城的兩家早就飛上天了。
而現在這一批大臣們,要做的事情也不過是讓投靠道自己名下的商人們,瞅準機會張家。
之所以沒還麼有開始這一項隱秘的吃人措施,不過是京師內的那些大臣們,再次被捕了。
蛇無頭不行,著些商人們,沒了朝廷之中的大臣們鼎力相助,也是不敢隨意的盤剝百姓,這算是如今的朝廷唯一對民間還存在的威懾力。
雖然是透過了那些官員大臣們來實現的,可也暫時緩解了冀州之內糧價的問題。
“咱們的軍糧也快不夠用了,在這麼下去,最先餓死的反而是咱們。”
參謀長張存孟找上晁剛大倒苦水的說道。
“繳獲建奴的糧食也不夠嗎?”
晁剛奇怪的問道。
“不夠,那些建奴們,根本就是把咱們的大明的百姓當牲口在用,每天一碗稀粥,還要幹更多的活,現在雖然多了一頓乾飯,可身體還沒有養起來,幹活沒力氣啊。”
張存孟這幾天算是明白了一點,做百姓的父母官,要想做好,真的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也不知道遠在西安府的崇禎皇帝,是怎麼做到遊刃有餘的。
明明雍州都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可來回才半年時間不到,居然已經緩過勁來了。
只要來年,老天爺真的開眼。
別說百姓能夠活下來,富裕的糧食都會有許多。
“還能堅持多久?”
晁剛問出了一個最根本性的問題。
他必須保證自己隊伍的戰鬥力,然後才能鎮壓此地發生的一切鬼魅伎倆,要是連他計程車兵都已經吃不飽肚子了。
相信通州之地又會跟著亂起來。
“最多半個月。”
張存孟想了想補充道:“這個範圍還是從現在開始不再接受流民,才能夠勉強辦到。”